电软的e3特别评论看过了吧?
特约评论员叶伟的大作。叶伟看好xo,看来xo危险了...不知为什么想起了DC的下场... 只对历届e3的部分有兴趣 - -
不过都看过了 没看过,能不能转发一下? 哇,好多字呢,上网搜了一下发现叶伟是上海Ubi的一个经理,去年e3就发过一片评论,见这里:
http://bbs.xboxchina.com/read.php?tid-2768.html
今年和去年比,基本观点没有大变化:ps3由于没有拿出和去年e3相符的游戏,自然是被打击揶揄的对象,继续看好xo的前景,对于wii,认为是当前游戏市场的有益补充,会为任天堂带来可观收益,但不代表游戏机市场的大方向:高素质画面,完美音效... 可喜可贺,希望他再接再厉,成为游戏界的贝主席...... OTL 我也看了,特地买的这本点软,说实话这文章分析的不无道理。
不过XO想独占这个游戏界那先要把小日本全搞定才行,小日本可不太会买美国老的帐啊……
老任只要理念不变,那我相信游戏界里还是老任才会是最后的赢家,这点从销量上已经足够体现了,多说有没什么意义。 打字者www.Wiicn.com——任天JOE
大家谢一下吧,开头是我补上的,基本一模一样,呵呵。
战争终结之道
『2006年E3随笔』
当巨大的离子炮向云涡轰出来那惊心动魄的一击时,画面暗去,Cottana那若有若无的声音飘缈而来:
“This is the way the world ends”(此之谓世界终结之道)这一瞬间确实给人们以心灵上的震撼,而我却更觉得那句话应该是:
“This is way the war ends”(此之谓战争终结之道)
次时代的战争帷幕已经拉开,而它的终结之道,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到我们的面前呢?
往年都是在五月下旬开幕的E3,今年却来得特别的早,似乎是回应着人们那渴望的心情。微软固然踌躇满志,但人们更期待一睹Wii的神秘风采,以及PS3的庐山真面目。游戏完家已经多年未曾有过这么期盼的心情,高清时代的到来和任天堂对游戏方式革命性的突破,似乎让人再一次重回FC时代的兴奋和激动。
PS3—Wii—360,展前的调查充分显示出了玩家的诉求趋向。但三场发布会过后民意的大转变,似乎按时着三方竞争的结局——尽管,按照惯例,E3的民调往往和最终市场格局大相径庭。
但这荏苒无法阻止我们去正视、去剖析其中的玄妙。
SONY发布会的尴尬和冷场确实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这与去年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现在来窃笑PS3的自食其果未免显得有点过于幸灾乐祸,但我仍然不得不说,如果索尼去年不是追求如此轰动的宣传效果,今年未见得会给玩家心理造成如此大的落差冲击。我们尚不至于把PS3称为久多的引退之作,但在这个世代的主机上,索尼确实有可能将为其过于宏大的梦想和急于求成的心理付出相当的代价。
和微软一样,从和任天堂开始签定PS合作计划书的那天起,索尼就力求将游戏扩大到新的领域。但由于出身的不同,人们往往对同一个名称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从唱片业转生的索尼娱乐,认为“多媒体娱乐中心”的认识应当与存储媒介密不可分。久多坚信,无论是高清晰视频,还是高保真音频,娱乐媒体的最终解决方案仍然将归结于海量信息和数据的保存。因此,从初带PS开始到新代的PS3,索尼始终坚持利用自己的主机来推广容量光碟,并致力于依靠主机的普及将此演化为国际化标准规格的策略,从而实现自己未来在娱乐行业的统治地位。
所以,索尼的游戏平台从来都是媒介向的主机,主机整体架构和市场策略推广的设计,无一不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运作的。业界有人曾经评价说:“索尼的机能是为其光驱服务的”,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因为除了光驱以外,硬盘也好、网络也好,这些附属功能在索尼看来都仅仅是锦上添花的陪衬,如果不是看到XBOX在这上面的得益,它甚至连主动推广都不会做。
长达10年的王者地位、两次击败包括任天堂、微软在内的强劲对手的挑战,这辉煌的历史使索尼有足够资本骄傲,同时也让其感觉到PS系列主机对主流媒体规格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已经上升为决定性的力量,索尼认为第三代主机正是开始运用这种力量的最佳时刻。
但组成游戏主机的并非仅有一个光驱。一切服务于存储媒介的思想,势必影响到主机的其他方面。长期以来,PS系主机在架构设计上就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缺陷,开发环境的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这一切在霸主光芒的掩盖下隐藏起来——即便偶尔暴露冰山一角,1亿台出货量这个数字也足以打消任何疑虑,让所有人闭嘴了。
但微软的思路却完全不同。
比尔盖兹进入游戏行业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则是对未来操作系统发展的前瞻。作为事业的第一个阶段,比尔20年前的梦想在今天已经实现:人人桌面上都有了一台电脑,电脑中都运行着MS的操作系统,但这仅仅是一个更宏大梦想的开始。
单一的Windows是无法突破的,操作系统的未来应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正如Morpheus向Neo形容Matrix那样:它分散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部分。OS必须先平民化才能网络化,因此就必须从PC走向生活。于是,微软开始涉足PDA、涉足机顶盒、涉足手机,而电子娱乐则正是一个全新的、绝佳的切入点。
如果说,XBOX360通过Media Connector和Windows XP Media Center Edition来与电脑连动只是一个初步尝试的话,在这次E3微软发布会上,比尔的第二步已经发足,新一代的Windows Vista整合了MC和MCE的所有功能,并能够与所有采用同宗系统的设备进行有效互动。单以游戏为例,现在MS已经能够做到通过采用Windows CE系统的手机下载新车型,传递到XBOX360中并直接和PC版的同作进行对战。如果这一运用扩展到生活的其他领域,则未来的发展前景无可限量。
当然,跨平台互动在目前已经有运用的实例,比如在国内有些手机版本的游戏结果可以上传到PC版的同作中去。但微软推出的这种基于同宗系统之间的互动比其更简单方便,用户和开发者根本不用考虑不同设备的兼容性、借口、网关等等复杂的问题,仅仅是“无线”和“系统”这两个单词,就足以把貌似完全不相干的东西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数字化网络灵魂。
而当所有生活产品都以同宗的系统驱动、并且可以自由交互信息的时候,这灵魂便毫无悬念地将成为上帝,人们也就实现了——
数字化生存。
这不正是这位哈佛辍学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么?
因此在比尔看来,多媒体娱乐中心的关键,不在于设备本身,而在于驱动设备运行的系统。系统软件是硬件的灵魂,同时又是引力,吸引着其他设备围绕着这个多媒体娱乐中心旋转。
作为这种思想的体现,XBOX系主机——尤其是360——便是一台基于“硬件完全服务于软件”思想而构建的游戏平台。
我们都知道硬件之于系统软件,就如同中国传统五行一般,有着相生相克的原理。适合的系统能让硬件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反之则像被点了穴的内力高手,空有一身本事却无法施展(在游戏主机历史上,世嘉的土星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所以,在制定XBOX360初期规格的时候,微软就决定把主机的整体平衡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上。360的所有硬件设计,都要求贯彻“在系统支持下最大限度发挥能力”的策略,而要做到这一点,大范围采用成熟技术来特制产品则必不可少——很多人都误以为360是一台接近PC架构的游戏机,实际上情况却完全相反,这个平台上几乎所有的关键部件,全部都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特别研发的,其用意就是为了能够在争战中做到力随意发、意到形至,利用系统和微软丰富的软件开发环境将硬件的功力发挥到极限。
现在再让我们从2006年的洛杉矶会展中心回到三年前,微软和索尼开始制定下一代主机规格式样的时候。
站在索尼的立场上看来,PS3选择蓝光毫无悬念,而微软希望360成为最标准的理想化传统游戏平台也在意料之中,但这两个选择所面临的风险并不相同:索尼这边BD规格未定、技术难度高、同时还有支持者和竞争对手的因素影响,而微软这里却是一切驾轻就熟,甚至连传统市场的需求和盈利模式都已经做到心中有数(比如1000万台销售量是主机致胜点,再比如欧美玩家对一台电视游戏主机所能接受的价格底线:400美圆以下)。
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索尼所走的路必然是布满荆棘而不平坦的。久多和其他高层决策者们并非不清楚其中的利弊,但PS2的辉煌带来的自信,加上整个索尼集团每况愈下的窘况催促,最终使他们决定朝这个方向迈步。
在这三年里,M、S、N这三家硬件商之间的斗志斗勇一直没有停息。微软的成功之处,便是在手巧妙运用各种宣传策略,诱使索尼钻进了追求高性能的牛角尖,而让PS3临时修改架构采用了nVidia显卡则简直可以成为商战烟幕弓单的经典案例,其造成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如果说蓝光的不确定性只是让道路变得难走了一些的话,对架构的仓促改动无疑同时绑住了PS3迈动的双腿,最终导致PS3成为了一台与360设计思路背道而驰的主机,而这也正是微软所乐于见到的。
当索尼意识到这一点时,PS3的延期已经不可避免。早在去年E3的时候,索尼高层就很清楚他们无法如约在2006春天发售这台主机——不单单因为蓝光的规格争论不休,还在于对整体架构的重新规划需要很多时间。当时的PS3实际上除了外壳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但为了保持对360的压制,索尼不得不以大量预渲染动画来撑起玩家对主机的期待——而这一点上,精于宣传之道的SCE确实做得相当成功,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结果,才严重影响到了本届E3展览的效果。
那么,PS3今年的这次展前会又该如何解读呢?
我们先来看看展会之前索尼所遇到的主要压力,XBOX360在全球大部分地区热卖、Wii以全新的游戏方式受到玩家的追捧、可使用的PS3开发机完成低。一年以来,这三朵阴云始终笼罩在索尼心头,因此它必须要在展前会上针对这三个主要问题作出回应,它要压制360的风头,标榜自己的不逊于任天堂的“革命精神”、展现自己高人一筹的主机性能,以此给业界和玩家一个交代。
虽然不会直接承认,但显然索尼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微软在欧美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力不容小视,由于360发售半年之久,绝大多数欧美厂商都已将这个平台作为当前的重点来开发产品,因此在发表会场上直接交锋打欧美牌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好处,惟独日本市场的大失败是微软一个难以逃避的伤疤,是穷追猛打的优等材料:MGS4、VF5、FF12、TAKKEN6等续作独占压阵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表明日本一线开发商仍然在我的掌控之中、PS3仍然是唯一正统的“真命天子”,同时也明确地断绝了MS试图以收买SquareEnix、Konami等一线厂商来收复日本市场失地的念头。在这个基础上再请出跨平台软件大鳄EA来,其背后的意思清晰无比:日本市场已经将是PS3的天下,而MS若想啃下欧美这块骨头也要费上不少的精力。
这一招,索尼看似基本达到了目的,但实质上却让人感到它的底气不足——在日本市场日益萎缩的今天,日商和日本游戏的地位已经今非昔比。虽说MGS和FF仍然可以算作世界级的大作,但销量与HALO、GTA等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紧抓日商会让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另一个含义:那就是索尼对于欧美市场恐怕信心不足,获得的支持力也很可能不够,其一贯必胜的王者霸气在这样的想法中也消失殆尽。
确实,索尼是矛盾的,它希望自己维持住传统游戏的王者地位,但又对在这块领域能否完胜360没有足够的信心。PS3既要获得传统玩家的支持,又要保持“所有游戏在这里集结”的形象,因此也同样需要引入“革命性”的游戏方式来为自己打气。于是,一个让人膛目结舌的手柄就这样公布出来了。
这便是索尼回应Wii的方式,其效果如何已不用多说,会场上下内外的一片骂声已经说明了一切。
理论上,我们以“抄袭”这两个字来指责索尼或许不够公平,但将之称之为“模仿”完全够格——确切地说,这是一个并不出彩的模仿,不但无法与Wii应有的效果相提并论,甚至可能将会影响到PS3未来大多数游戏的操控,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只不过是nVidia显卡故事的又一次重演而已。(就连KONAMI、EA这样的一线厂商,也都是在这个发表会上第一次听说手柄上这个附加的内容,充分证明了索尼此举的仓促和盲目)
从这个“集合”了Wii、XBOX360优点之大成,整个外行设计却毫无新意的手柄上,人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SONY,一个曾经以技术为标榜的公司,而今却只会走纯粹的模仿秀,昔日在WALKMAN和MD上的创意去了哪里?这个被久多称之为最终版本的手柄上,那些“特点”给人的感觉是那么地刺眼和不协调——尤其是那个带着PS标记的圆形导航键,几乎就是生吞活剥地把360的那一套硬搬了上去。
我不知道当索尼拿出这样一个东西来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态,但台下观众们的心情可想而知。人们的不满,其实并不在于反感SONY“借用”那些优秀的概念,而在于它这种毫不掩饰、不带丝毫改进的模仿,简直是对用户智商的藐视。把导航键做一个改良会很难么?如果连手柄这种最基本的设备都不能认认真真地去完成,又怎么能够让人感受到索尼对玩家的重视和尊重呢?
但索尼让玩家感到最为失望的地方,还在于性价比远低与群众们心理的预期。平心而论,PS3对规格的调整有自己独到一面,它的定价对于XBOX360来说相当具有针对性,久多所谓“PS3的定价并不高”的理论,乍听可能让人感到荒谬,但细细想来确有他的道理:因为索尼对PS3的定位和价格的参照物已与过去和普通游戏设备不同,PS3是“市场上最具性价比蓝光播放机和家庭娱乐中心”,如果以999美圆的蓝光播放机或者高段HTPC作为标准来看,这种销售暗示在高清影碟机买家为市场是完全行得通的,只是它对于传统玩家这个消费层来说却很可能作用不大,因其已超越了现有玩家群落的心理承受能力。
虽然索尼一再宣称PS3是综合性的“家庭娱乐中心”,但几乎所有的玩家都仍然将它认同为一台游戏机,索尼的宣传焦点与玩家的心理产生了不消的偏差。这也难怪,PS3么,这个命名本来就意味着是PS2的继任,而PS2不是游戏主机是什么呢?其实如果索尼真的想让新一代的主机以综合娱乐中心的面目出现,那就应该撵弃Playstation3这样寓意明显的名字——想想看,如果一台具备游戏功能的LCD电视叫做“小天才3号”。即便它有40英寸的画面和1080P的分辨率,恐怕也没有人会听到这个名字之后把它当作是一台电视机的——但换名这也同时意味着放弃培养多年的PS品牌,这对于索尼来说恐怕是一件更不可能的事情了。
高清晰影碟的用户可能分辨不清游戏的好坏,但玩家却并非如此。PS3作为游戏机被评判,首要的一点就是看游戏的质量是否与其价格相吻合。索尼早已预计到PS3的成本将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因此一直努力把“高价”与“高档”两者联系起来放置在PS3身上——去年E3用大量CG来营造激动人心的氛围,其用意也在于此。但毕竟地球人的科技还没有进入火星时代,,当于XBOX30相差不远甚至有些还略逊与竞争对手的实际游戏展现在玩家面前的时候,消费者背叛是可以预计的。以目前游戏的表现和反响来看,PS3离大多数玩家所要求的“物有所值”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因而对这个价格的强烈反弓单也在情理之中。也有人会说蓝光播放机用户群的态度可能完全不同,但关于这一点现在完全无法预料,因为在BD正式上市之前这个群落的数量为零。
那么索尼在明知道自己大多数产品远远背离预想效果的情况下,为何仍然要坚持在展前会上发表这些作品呢?来自市场的压力可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时隔一年之后,如果索尼仍然仅仅是播放机的那些不能操作的CG坏按,那岂不是意味着今年11月11日的发售日又将是一场浮云?业界恐怕要对PS3这台主机是否真的存在产生巨大的怀疑了。打消这种疑虑的唯一方法,就是“必须放出可操作的实际游戏画面”,从这一角度来说,索尼毫无选择,即使它知道自己的开发工具离完善还有很大的距离,它也不得不拿出产品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索尼自己也清楚PS3的规格已经不可能再有什么变化了,与其继续掖着缺点等到发售时总爆发,还不如现在就展现出来,同时可以用“开发商不熟悉机能”、“开发度低”等说辞加以掩饰,让玩家仍然维持对产品最终表现的期待。
现在看来,这次索尼仍然还有一个喘息的机会。如果PS3能够在今年的TGS上拿出高完成度、脱胎换骨的作破,这个定价对玩家来说可能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此外,SONY必然会在今后大规模地以蓝光播放机为中心在家电领域推销PS3,可以预想的是这招在HDTV已经开始普及、且没有竞争对手的日本很可能获得成功——XBOX360在日本过于贫弱,很难配合东芝发动HD-DVD的绝地反击。
但即使PS3的定位最终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我们也无法忽视这个定价给软件开发商所带来的巨大冲击,玩家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它不可能随着主机价格的上升而无限增长。当硬件价格超出平均水准之后,软件的购买力将会受到首要冲击。
比较于XBOX360,玩家需要多支出200美圆才能得到一台完整版的PS3,这相当于差不多4个游戏的价格,原本的软件购买预算会因此很大程度的削减甚至流失,即使每人仅仅少买一份游戏所造成的影响也是相当巨大的,以PS3首发200万台并且完卖来计算,少买一个首发游戏将导致整个PS3软件市场萎缩至少1.2亿美圆,而这还只是相当保守的估计。可以这么说,在玩家消费能力上限的影响下,PS3首发推出的软件越多,软件商的真正获利就会越少,这个市场也就萎缩得越厉害。而索尼的重点宣传越是偏重“蓝光”和“娱乐中心”,则越有可能使得大量的可消费资金流到蓝光影碟而不是游戏市场。
这一点和PS2诞生初期有相似之处,但其内涵却有很大区别:当时的DVD播放机虽然并不普及,但DVD光驱和软件已经开始大规模量产,整个技术也已经趋于成熟,因此PS2主机的价格并不特别昂贵。加上当时市场上并没有可以与DVD相竞争的其他视频规格,SEGA DC又处于绝对的弱势,白白浪费了这个可以利用的反击机会。PS2实际上获得了一年半的喘息期,这才把软件的情况调整回正常状态,而以后的胜利又彻底掩盖掉了这次危机。
但在今天,蓝光还是全新的技术,就算到PS3推出之日也仅有半年的时间,产品的成熟度无法与当初的DVD相比,成本之高迫使索尼选择了超乎常情的价格,同时PS3不但要通过BD与HD DVD竞争高清影碟的最终规格,同时还要和实力强大的Wii和XBOX360两线作战,处境远比当初困难得多。
相同情形下在不同的环境下重现,未必会有相同的结果,在这一点上索尼不知是否已有足够的准备。有一点是肯定的,PS3如果起步困难造成软件商感觉在PS3上无利可图,便会有更多的厂商采取跨平台的策略,而这将会进一步削弱索尼在游戏这个层面上的优势,从而影响到整个战略计划。
与会者在展前会上冷淡的反应已经说明,索尼对三大疑问的回复并不能让人感到满意。PS3似乎是被动地在应付竞争对手的挑战,而且解决方案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会展中久多频频放出的“高端向主机”言论,让人感到索尼似乎已决定将低端地盘让出给竞争对手,昔日的雄心壮志不再。
PS3身上集合了索尼过于宏大的野望而有些不堪重负,小小的蓝光是否能够撑起这场豪赌,现在看来还很难预料。但有一点是可以预计的,PS3的制胜之道漫长曲折,所面临将会是一场艰巨的拉锯战,PS2时代秒杀对手的情况将不会出现。索尼将不得不和对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展开周旋,其胜利的代价将比任何一次主机大战都要来得巨大:它是不是能坚持赌下去、最后的收获能有多少,这些都将对这个公司的未来造成深远的影响。
综观PS3和XBOX360两大阵营,目前整个竞争态势基本朝着微软所预料的方向发展着,战争之路对于微软来说略为平坦。XBOX360现在不但获得了足够的时间,而且取得了价格优势,同时在欧美还获得了超过索尼的支持,看来2006年内率先达到1000万台制胜点的目标已经变的越来越现实。
这个状况让我回想起了当初16位元主机的格局,而微软正在扮演着当初世嘉的角色,360看来有足够的资本在北美取得MD昔日的地位,甚至还有可能做得更好,而这已足以上主机立于不败之地。但与世嘉不同的是MS还有Windows这个杀手锏,Vista和Live.com登场以后,360将成为网络化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或许将从深层次上改变竞争的最终格局:360不一定有最酷的画面,但一定会让玩家有最酷的体验。
这种全新体验和Wii在Game Play上的革命相比,更具有不可仿制性,因为它必须要有深厚的技术积累为后盾。任天堂对游戏方式的革命,更多是建立在创意的基础上,而创意是最容易仿制的东西,N一直Wii的详细情况语焉不详也正是这个原因,但主机必须要上市面对玩家,Wii所有的秘密也迟早有全部曝光的那一天,到那时任天堂是否还能继续保持出奇制胜的优势呢?有N64震动包的故事在前,想必玩家自会得出结论。
任天堂对纯粹游戏乐趣的追求一直为我所钦佩,然而正如上文所说的,N氏过于偏重对游戏创意的探索,却忽视了建立技术壁垒的重要性,以至于其创意一再被人复制模仿,丧失了一次又一次绝杀的机会,而这和任天堂一贯追求低成本大盈利的策略是相一致的。任天堂在很多时候都是新游戏规格创造者,但却往往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护住这个规格的独占,在现代商战中将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Wii在本次E3会展中获得了最高的评价,毫无疑问,它将很快成为全世界最普及的游戏设备,但却不会是一台主流游戏机的代表。就好象GB卖的再多市场再大,人们也无法将其视为业界的领导者一样。
Wii是市场细分化的产物,它的受众与360或PS3都不矛盾。无论是哪台主机的拥有者,他们都会为了寻求这个新奇的体验去购买Wii,这是任天堂新主机将获得最广泛支持的一个主要原因。但也正由于娱乐方式被过于细化,一旦人们希望回到传统的游戏方式上,他们还是会打开360或者PS3,因为那里有高清的画面和电影版的效果,而这种感受同样是Wii很难带给玩家的。在极端情况下,一旦任天堂所倡导的新娱乐方式被360或是PS3复制,这市场的很大一部分仍然将被传统娱乐平台所抢回——这似乎是不可避免将会发生的事情。所以,对我而言Wii更像一台GB系主机的衍生产品,而不是一台标准意义上的电视游戏主机。一台对整个游戏界具有决定行力量的主机应当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而N氏这一代平台并没有这样的特点和能力,也许任天堂已无心纠缠于武林霸主的虚名,但即便不是名义上的老大,Wii可以预见的风行也将给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对于这一点我倒是毫无怀疑。
电子娱乐如今已经和我们越来越贴近,每一次游戏业界的重大变革,都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20年之前,当我们拿起FC手柄的时候,绝对无法想象在今天会享受到如此之多的游戏方式和精彩的声画效果,而这一代的主机之战无论结果如何,都将继续给我们带来激动和快乐。
忽然想到,早在PS时代,微软就曾经向索尼表示出为其平台提供软件系统的浓厚兴趣,但被久多拒绝。但我不希望若干年后,我们会去嗟叹于索尼的是次失策,正如我们现在嗟叹任天堂对索尼当初的翻脸一样。
□《电软》特约撰稿人/叶伟
[ 本帖最后由 wants_ 于 2006-6-5 21:32 编辑 ] 原帖由 wants_ 于 2006-6-5 21:05 发表
打字者www.Wiicn.com——任天JOE
大家谢一下吧
往年都是在五月下旬开幕的E3,今年却来得特别的早,似乎是回应着人们那渴望的心情。微软固然踌躇满志,但人们更期待一睹Wii的神秘风采,以及PS3的 ...
不看电软的路过` 赞wiicn的网友...
无论怎么说,叶伟是业内人士了,也代表了欧美系第三方厂商的观点吧。
我开始说xo危险了不是针对叶伟本人,而是针对电软一贯的乌鸦风格...
[ 本帖最后由 sfatsdu 于 2006-6-5 21:27 编辑 ] 我觉得叶伟大赞xo会因为和vista的联动而有最酷的体验值得商榷,什么才是最适合客厅的电子娱乐设备变数很多啊。 XO在欧美,必火! 原帖由 wants_ 于 2006-6-5 23:05 发表
打字者www.Wiicn.com——任天JOE
大家谢一下吧,开头是我补上的,基本一模一样,呵呵。
战争终结之道
『2006年E3随笔』
当巨大的离子炮向云涡轰出来那惊心动魄的一击时,画面暗去,Cottana那 ...
拜读了Orz 电软的这篇文章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不过乌鸦一说确实很难堪啊,想想SS/DC,汗 这篇文还不错,希望360能胜出 我可怜的SS和DC!!!! 原帖由 badboy8 于 2006-6-5 22:17 发表
XO必要先扫其屋,然后才能扫天下,现在攻占日本市场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正是正是,美国市场都没打下那更不要说日本了
MS要走的游戏路还很远,希望他可以学着点老任。
我对MS并不反感,毕竟没MS我现在可能在用DOS上网 文章满好的 今年生日礼物让老婆送我一台360 然后我再努力工作送她一台wii~ 嘿嘿 没看哦..哪里有看? 文章很有深度。所以我说了,“无缝联接”不是闹着玩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