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战略核弓单头”和“战术核弓单头”意义不一样。从名字上就可看出,战略的破坏力要大许多。GP02A的核弓单搭载系统是战术式的,要把他改成战略式的,几乎要改动机体近1/3的设计,迪拉兹舰队没这个能力。 既然迪拉兹舰队没这个能力,那为什么席那普斯舰长(好象是他)仍会担心这个问题? 既然迪拉兹舰队没这个能力,那为什么席那普斯舰长(好象是他)仍会担心这个问题?
不管是战术还是战略性核弓单头,TNT当量都能毁掉查布罗的中心部,或是在观舰式上毁掉一半以上的联邦舰艇——联邦鼹鼠们害怕得是这个。就一个“核”字而言,就有足够的威慑力了,至于是否战术战略,那已经不值一提了。
迪拉兹既然有改造战术弓单头为战略的能力,也用不着费心思去抢GP02A了。 GP02A一直就没被迪拉斯改过,一直就是战术型MS这点是不需置疑的~ 我看那些军事书,单是核弓单头是没有战术和战略之分的,因为战略武器是指一些射程远的武器,比如洲际导弓单;相反战术是指一些射程在几千公里以下的(多少公里不记得了)。核弓单头的破坏力是看它的TNT当量的。 联邦拿GP02本来就是打核战用的,卡特也是冲着核弓单头去偷的,那到手就能用,所以说联邦自作自受 :lol: 大水冲了龙王庙—— 战略级兵器和战术级兵器的区别,说白了就是战略级兵器依靠的是威慑力,威力体现在使用前;战术级兵器依靠的是破坏力,威力体现在使用后。 (补充:因特殊原因,图无法贴出,请原谅!)
MK82的冲击——解析MK82核弓单的原理
跨过长空的利箭,没有任何的惆怅与迷茫。漆黑的夜色中银白色的光芒已经遮盖了银河的光辉,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场浩劫。U.C0083年11月13日零点二十四分,殖民卫星“易兹岛”在人们的注视下坠落北美大陆;被誉为“地球粮仓”的地域顷刻间化为焦碳。三年前痛苦的回忆重新拍打着人们破碎的心。三年零一十月前的时候,殖民地“艾南特·伊菲修”以同样的方式坠落地球,造成为澳大利亚大陆17%的消失。殖民卫星坠落被称为最大浩劫一点都不过分。
“这一击,将改变历史!”望着穿过加布罗上空的银箭,此时的高云中将只能发出如此的感叹。而蜗居于地下的地球连邦军宇宙军总司令也能为加布罗的保全而送一口气。“加布罗再一次的安全了,提督。”日后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人物,在司令身后轻轻地提醒。正是这一击改变了地球的命运,也为宇宙殖民在日后的生活中加载了一个新的暴虐统治者——提坦斯。
这里不是为了讨论提坦斯的建立,也不是想数落在迪拉兹之乱中地球连邦所犯的错误。那些都已经是过去的往事。没有“易兹岛”的坠落就不会有提坦斯的崛起;提坦斯的暴政带来了奥古的觉醒;更是为夏亚的回归而推波助澜。可以说如史诗般波澜壮阔的《0083》是《GUNDAM》故事的顶点,也是关乎日后历史发展的重要基石。
说了这么多依旧没有为大家说明用意,实在是很抱歉。OK!现在让我们转入正题,去细细体会原本如嚼蜡般干涩的设定。去了解,去审视《0083》中无比重要的一样东西,那便是地球连邦军的王牌之一——MK82核融合弓单。
MK在现代是多么的普遍,略有军事常识的各位一定都会了解它的含义——是英语marker的缩写,而82就是它的研发年代——U.C(宇宙世纪)0082年。作为禁锢的产物,MK82很明显的在违反《南极条约》,但是作为《南极条约》的另一主体——吉恩公国已不符存在。那就是在为地球连邦暗示:遵守这个条约已经没有必要了,“吉恩共和国附属地球连邦”(终战协定后对吉恩公国的称呼)没有能力和地球连邦抗衡。NBC(核、生物、化学)的生产已经不需要束缚,搭载N兵器的MS也可以生产了。GP-02A作为GUNDAM开发计划的产物,藉由A.E公司所赋予的高性能而成为同时代MS的最高杰作,虽不如重视机动的GP-01(Fb)来得厉害。但是其所携带的一样武器确实能够让整个宇宙感到战栗,那就是MK82核融合弓单。
基础知识篇:
MK82的意义和概念
一般而言,作为武器编号的数字志号是设计年代的编号,或者是研制顺序。这在UC世纪中不少MS的编号就能窥见一斑。
关于GP-02A的核弓单,MK82是其型号。为什么使用82呢?在一种没有经过考证的说法中,这种压缩米亚粒子云的核弓单的最有效的杀伤范围是半径为82千米的圆,所以其型号以MK82命名,很显然,在命名以前,阿纳海姆公司已经精确的测算了该核弓单的威力大小,在某个不知名的地方进行过试爆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阿纳海姆公司位于月球,其环境和地球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需要将该机体和核弓单送至地球上进行一次测试,以确定其地球上使用的威力,不过该核核弓单要比GP-02机体的研制时间要早很多,因为阿卢比昂舰负责运送的只是两台机体,核弓单是在特林顿基地储藏已久的。
由此也带起了MK82另外一种命名方式的说法,按照地球联邦军一贯的按照年代命名的习惯,很有可能该核弓单在UC0082年完成研制和在月球和宇宙中试爆,而在地球上的试爆由于种种原因拖到了UC0083年,而此时GP-02正好研制成功,于是就和GP系列的两部机体的地面战斗测试一并放到了特林顿基地。至于为什么测试地点选在澳大利亚的特林顿,恐怕是当时最靠近殖民地坠毁残骸地区的特林顿人烟稀少,比较适合试爆核弓单吧。
不过此中说法有一种致命的缺陷,就是当时特林顿基地的司令说“自一年战争结束以后,该核弓单库就没有打开过了”由此不由得怀疑该核弓单是不是在一年战争时期就研制成功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当时还没有成立的阿纳海姆就不可能参与核弓单的研制了,关于MK82核弓单的身世,可能是地球联邦军研制,然后阿纳海姆只是开发相配套的MS而已了。
官方资料的疏漏确实很多,在编号方式上的争论也可以说是由来以久了。各种乱七八糟的版本也是满天飞了,以上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观点。两个观点在说理性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但从常理上讲,82作为年代符号的说法似乎更具有说服力。
题外话(有关A.E的)
说到这里,就想起了A.E公司的规模。说句实话,作为一年战争时期二流公司的A.E。能在短短几年内发展成一个超一流公司实在惊人。但是A.E带给人的遗憾可是很多的。
熟悉GUNDAM故事历史的各位一定知道,A.E的MS研发部门很多设计人员都是吸收自吉恩公国。正因为如此,A.E公司所设计的MS才能够获得高性能。但是一方面的优秀并不等于全部的成功。其实A.E高速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A.E最大的技术弱点就在核融合引擎。从整体而言,核融合引擎所占比例不大,但是由于是动力提供的核心部件,因此在该方面完全的成功就标志着MS成功。遗憾的是,A.E公司在极为关键的MS核融合炉的开发上没有任何经验可言,并且在核融合炉方面的技术过关程度很低。甚至还发生过实验用小型融合炉在实验室爆炸的案例。
就设计而言,连邦的MS研发部门在战后由于主要设计人员的流失,导致MS设计的全线萎缩,在很大程度上为A.E的MS打入军方市场提供了条件。但是A.E在核融合炉方面失败,而拯救了连邦的MS研发部门。因此军方一直形成了A.E的MS搭配连邦自身研发的核融合炉的情况。
舰队的齐聚规模和分析
在《0083》的故事中,MK82的核融合弓单威力巨大。一举歼灭了地球连邦军宇宙军主力舰队的三分之二,使日后连邦宇宙军一蹶不振。
当时齐聚所罗门的舰队总数会有多少?数目一定很庞大吧!有一方考据说数目在1000艘左右,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啊?整个所罗门宙域密密麻麻地停满了各式作战舰只,几乎达到了船挤船的地步了。可能不需要MK82,一颗小小的普通高能炸弓单就能摧毁大片大片的作战舰只。
还有一种说法是其作战舰只数目在300艘左右,这个说法似乎更能使人信服,其合理性很好考究。“星一号”作战中重要的一役——所罗门战役——时,连邦调动了所有宇宙作战舰只的80%以上,数目达到了150艘以上。战后连邦军重建计划使其宇宙军作战舰只数目空前提高。格林和席纳普斯都说过:“这次观舰礼集中了宇宙军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军力。”按普通的估算方式(就是每年按180艘作为建造基数),3年的制造数约为540艘左右,加上一年战争时期残留的50多艘战舰,其总规模在600艘左右。但是估计到战后的建造计划并不会象战时那么繁忙,因此其生产基数会在150艘左右。这样三年的建造总数即可以达到450多艘,其舰队总数将停留在500艘附近。这样一来汇集于所罗门宙域战舰数目解释就合理了。还有就是利用敌方来例证,迪拉兹舰队其数目在在25艘到30艘之间,也可以推导出先前的结果。
连邦齐聚这么多战舰干什么?格林说过:“观舰礼结束的时候,就是迪拉兹舰队溃败的时候。”显而易见,格林认为凭借如此庞大的舰队一定能歼灭迪拉兹舰队。这句话一点没错,凭借10比1的战力。连邦舰队的气势足以摧毁面前的任何敌人。
事实上,连邦宇宙军从建军之初便信奉“制宙论”。“制宙论”是马汉“海权论”的最好拓展。掌握了宇宙的主动权就等于掌握了地球圈的命运,这在整个一年战争中表现的非常明显。而“连邦宇宙军重建计划”的实质也是在为掌握“制宙权”服务。可见军方高层以及政界要人非常明晰宇宙军的作用。因此才会心急火燎地大力发展强大的宇宙舰队。
回到先前。既然是为了消灭迪拉兹舰队而聚集如此强大的舰队,但又何必煞费苦心地组织一场如此浩大的观舰礼呢?首先,在一年战争以前成为惯例的观舰礼已经延后1年了,于情于理都已经说不过去了,0083年再不举行的话,那更要顺延到不知什么时候了。其二,套用格林的话:“这也是展示连邦宇宙军强大军力的时候。”可见,观舰礼作为展示连邦军力的最好仪式,是能够引起地球圈每一个角落的关注的。不仅能在军事上得到必要的威慑力,还能来政治上获得很高的支持,可谓一举两得。其三,观舰礼能够满足军方高层人员的虚荣心,用来到达自身权利的最高象征。就象19世纪俄国海军部力排众意,建造了两艘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圆形舰。虽说计划完备,雄心勃勃,但到最后也不是建造两艘而草草收场。其四,观舰礼可以达到军事上的目的。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聚集好发动战争所必备的军力,这样连邦军就能利用优势兵力一举歼灭实力处于劣势的迪拉兹舰队。
不过事物总有两面性,观舰礼也不例外。观舰礼的举行正好为夺取RX-78 GP02A成功的迪拉兹舰队提供机会。MK82的掷下,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看似强大的连邦宇宙军。从此使连邦军宇宙军失去了主动地位,在日后的环境下几乎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总之,迪拉兹舰队利用最小的代价换来了最大的收益,足以使连邦军的高层警觉。MK82的研制是他们最大的失策,可以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得不偿失啊!想必格林在死前一定在唾骂连邦军核研发部吧。
下图为观舰礼的规模图,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见联邦舰队的布阵。仔细看你能发现飞马级强袭扬陆舰。
MK82工学篇:
原理的解析
我们先把日本官方资料看一遍吧。
MK82的名词解释条目:GP02Aに搭載されている核弾頭。純粋水爆であり、アトミックバズーカーから照射される非常に強力なレーザー光によって反応を起こし爆発する。起爆部分を発射機械に残すことにより弾頭を小型化することに成功した。很好理解的!
正确的翻译是:GP02A搭载的核弓单头是与从阿洛卡火箭炮发出非常强力的激光反应从而爆发的纯粹氢弓单。比起利用常规起爆部分的发射机械,弓单头的小型化非常成功了。
很明显地可以看出MK82是一枚氢弓单。只是利用了不同于现今氢弓单引爆方式的氢弓单。
现代的理论基础
回到现在。人类第一次运用核能的事例,就是1945年8月6日和9日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胖子”、“小男孩”原子弓单。核能为人类探索新的能量世界提供了一定的便利。那核能又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构成物质的基本组织形态是原子。而原子由原子核外围绕着核外电子构成。通常情况下由于原子核带有正电,核外电子能够不脱离原有运动轨道而正常运行。由于原子核内质子带有正电,而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内质子与质子之间存在有非常强的静电斥力。但是事实却证明,在原子核内任何两个核子之间因为距离很近,就会出现相互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远远超过了质子之间的静电斥力。这说明有一个比静电斥力作用更大的力作用于两核之间,我们称之为核力。而核力并不是万有引力或是静电力。
当原子核受到外来粒子的轰击、或自发地发出某种粒子而发生变化的情况在核物理学中称为核反应。就现今的科学解释和理解,一般将核反应分为两种:重核裂变反应;轻核聚变反应。
先前已经讲过,核子之间由于存在着强大的核力,因此核子在结合成为原子核时,或者原子核分解为核子时,都伴随着巨大的能量变化。这个能量以光子射线的形式辐射出去。而这种在原子核形成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被称作原子核能。
既然将核反应分为“重核裂变反应”和“轻核聚变反应”。那这两种核反应又有怎么样的区别呢?
所谓“重核裂变反应”是利用核在俘获对核轰击的中子以后,发生了一个重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的反应过程。原子弓单正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这里又有一个新的名词出现:链式反应。
“链式反应”,又称“连锁反应”。是利用了轰击核的中子,在核分解时会放出更多的中子,再去使更多的核分裂。这样很快地不断地发生反应。事实上,重核裂变反应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轻核聚变反应”。简单地说:就是利用轻核在结合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时,同样能释放出巨大的结合能。与重核裂变相比,轻核聚变一次所释放的能量虽然较少,但由于轻核质量较小,一克轻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就要比一克重核裂变所释放的能量大好几倍。
为何会如此烦琐地介绍这两种反应?其实这些反应都是为后面一条服务的。这就是氢弓单的工作原理。
现代氢弓单的结构很简单,它是在原有原子弓单的基础上改进得来的。其核心机构是由核聚变产生高能量的方式。要使轻核发生聚变,必须使它们相互接近到核力能够发生作用的范围之内,由于原子核都是带正电的,要使它们接近到这种程度,必须克服核电荷之间的很大静电斥力作用,这就要求核具有很大的动能。因此采用把聚变物质加热到几千万度的高温,使原子核具有极大的动能足以克服核的静电斥力,发生核的激烈碰撞,就能引起聚变。
现代的核聚变的发生都有同一个引源——核裂变。现代氢弓单的雷管实际上就是原子弓单,利用原子弓单在爆炸时所产生的超高温(约2000万度),以迫使轻核在高温下发生聚变。这种氢弓单实际上是由原子弓单——氢弓单——原子弓单所组成的,所有又叫三相热核炸弓单。
就现在的理论观念来看,由于核都带正电,相互间又受到库仑力的排斥因此在一般条件下,发生聚变的概率很小。自然界中只有在太阳等恒星内部,因温度极高,轻核才有足够动能克服斥力,而发生持续的聚变。有鉴于此,人工性质的聚变尚只能在氢弓单爆炸或由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粒子碰撞中实现。
可见,氢弓单所产生轻核聚变反应也只是短时间性的,并不能像恒星一样长时间的持续聚变。不过这个问题在《GUNDAM》得到了解决。米式物理学使小型化的核融合引擎成为现,这里就不再详加叙述了。
当然,依靠原子弓单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宇宙世纪中,这种由原子弓单引起的高温,似乎不能适应当时氢弓单的需求。必须能够有更高的温度使原子运动更为激烈,获得更大的动能。这样在同等体积的核装Yao下,就能得到更为巨大的威力。人们想到了粒子加速器中高能粒子对撞。
其实这项技术并不是宇宙世纪的专利。现今社会的核能科学家已经对此进行的研究,从而得到了一种全新的进行核融合的方式:“惯性约束融合反应”(Inertia confinement fusion)。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光点源引爆技术。
这种反应,反应炉是一个称为“靶室”的圆形巨大压力容器,反应的燃料是氢化锂或氘化锂,燃料被制成一个直径1cm、外壳固体、内部液体的“靶球”。反应开始时,先由若干道高能量雷射光束均匀、准确地照射燃料球,使表层的氘、氚在瞬间吸收大量能量爆发成为离子化的电浆,而由此产生的高温高压,又进一步促使内部的液态燃料超过临界限度,发生核融合反应。
这也是现今人工核融合技术中,产生能量最大的一种。根据权威的《科学》杂志某期记载:在公元2001年7月(8月)间,英国和日本的核能科学家,利用这种技术在实验室中,进行了一次迷你规模的核融合实验,并且获得了成功。根据载文的评价,这是人类合理、有效利用核能的第一步。
PS:事实上在公元2002年年初,也有核能科学家总结出了另一种核融合方式——气泡融合技术——但由于这方面的资料极为罕见,这里也不加入叙述。
因此,MK82核融合弓单引入新的引爆技术——惯性约束融合反应——也不足为奇。
下图为核爆炸瞬间产生的光球
结构性概述:
一. 与现实中的原理一样,核装Yao也应该是采用外固内液的形态,这是因为外部的固体化处理已经缩短了核燃料间的距离,所以能在更低的温度下电浆化,降低起爆的能量需求。
二. 因为要保持核装Yao外固内液的状态,高效能小体积的低温保存装置必不可少。
三. 现实中的反应炉内壁铺设有液态金属(一般是钠)管线,以导走炉中反应产生的热量和粒子,并加以利用。同理,可以猜想GP-02A也在外部装甲或盾牌中加入了液态金属防护层,以有效阻隔高速粒子和高热的伤害。
四. 现代使用雷射激光作为入射能量的方式是因为激光的能量输出强大、集中、稳定、均匀,而且能量转换效率较高。事实上,用其它高能射线也能进行相同原理的反应------也就是说,UC世纪中能量转换效率四倍于激光的米加粒子炮技术,更加适合作为此种核融合反应的引发源。
MK82的结构组成
光就整体而言,MK82的系统非常庞大完善。真正构成MK82系统的一共有三样东西。
其一. RX-78 GP-02A。这个不用多说,它的作用大家都非常明了。
其二. MK82弓单体。系统的目的就是将它发射出去,它是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
其三. 阿洛卡火箭筒。MK82弓单体的发射部件,核反应就是藉由它完成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MK82弓单体的结构。MK82弓单体分为两部分,也就是“引爆弓单体”和“米式粒子引源储存器”。
下图为MK82弓单体以及阿洛卡火箭筒
官方的资料已经说明,这个引爆弓单体是一枚氢弓单。既然说到了它是一枚氢弓单,就不能不说一说它的当量了。由于官方没有将这个数据透露,因此其当量一直很受人关注。不过,转机总是有的。我们利用了1/144的RX-78 GP-02A的模型中MK82弓单体的数据,计算出了MK82的当量——4800万吨。
相较而言,现代最大的氢弓单爆炸当量为1500万吨。可见MK82的当量一点都不小。
爆炸的威力
如果说什么是可以肯定的话,那就是MK82系统中的氢弓单绝对是实体氢弓单。单单从开场的画面,这点就非常清楚。所以,我们的目光就集中在了为什么这个系统能够达到超过现今氢弓单的威力标准,而必须加上MK82的烙印。
仔细的话可能注意到了,这里的MK82是作为一个系统出现的。因为,既然它使用的实体弓单仅仅是一年战争后留下的氢弓单,那为什么年代上却是0082年的改进版呢?这就说明:除了作为雷管的氢弓单,MK82使用的很多技术,都是在这之后出现的。而这些技术,便集中在了所谓“米式粒子引源储存器”上了。
这里先打个盹,我们先来看看MK82的爆炸原理:由强力激光引发氢弓单爆炸(这就是小型化成功的秘诀,完全消除了复杂的“两弓单结构”使填充物最大的满足爆炸的需要),又由氢弓单爆炸产生的极大量光子流引发米氏粒子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这场宏伟的M粒子碰碰车事故。
大家都知道:核聚变产生的杀伤手段有3种:光子流带来的高温,高温带来的气体膨胀以及聚变时产生的大量中子。其中,气体膨胀的冲击波无法在宇宙中实现,而中子流则由于当时屏障技术的提升而失去了如今的威力。这样,氢弓单的主要威力集中在光子流上,而这一点,应该是在UC0082年以前便已经能够运用了。换言之,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这枚实体氢弓单已经是缩小中子量的大威力光子杀伤弓单了。这一点在现在技术下就已经能够实现了。
一枚完全充满大当量爆炸物质的氢弓单(看上去不大,但出示具体尺寸的话)在激光的照射下,迅速完成聚变,且以夸张的光子流呈全方位球型散布开来,单单从这一点上看,其威力就已经是用“恐怖”来形容的了,但很多人仍希望它的威力还能得到更大的,本质的提升。这就得靠那个“米式粒子引源储存器”。
我们来看看小说化的《0083》中对MK82描述。
米氏蓄电器中所蓄积的庞大电力发射出雷射光,被集束于一点的雷射光,在十亿分之一秒的瞬间,发出相当于一亿度的超超高温。经由此高温,经过压缩的重氢混合体解放出被换算为MEGA电子伏特的能量。闪光,令人目眩的光芒的旋涡。
被解放的能量伴随高压电浆云,以那庞大的热量与冲击粉碎了所有物体。萨拉米斯、麦哲伦逐一地粉碎了。而碎裂的破片以高速向四面八方飞散,成为巨大的霰弓单向周围的舰艇袭击。
就有如是推倒了骨牌一样,损害向湾内全域逐渐地蔓延。经由那扩张的闪光,以及碎散的破片的弓单丸……
当时战场上最多的是什么?是MS?是战舰?又或是人?都不是,而是每逢战斗必定出现的米氏粒子。略掉其中的故事,总之:联邦发现了这个点燃身边煤气的好想法,并由此基础上,研发了由光子激发米氏粒子的方法。使得这MK82系统,终于拥有了本身的意义。
靠米氏粒子杀伤?很多人联想到MEGA粒子炮上。在这里,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适当的假设:并非MEGA的杀伤方法,也就是:使以米氏粒子作为屏遮的当时所有战斗机械的核反应堆中的米氏粒子发生某种程度的混乱,这样,就能使之失控,然后……那就不用再叙述,大家也会明白了。核反应失去控制的最佳事例可能就是EVA中JA失控吧。
这个假设必须先由另一个假设的成立来得出:当阿洛卡火箭炮发射时,那一个发散开来的闪光,是作为引源的米氏粒子,而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激光。为什么呢?首先:激光之所以能把能量汇聚到了极致的原因,是几乎完全平行的光路(减少照射面)而当时的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并非如此。第二:激光是由原子级的震动引发的,它的颜色完全为一种波长,而画面中能得知:那是一种混合光。最后一点就是我们的观察:激光发散极少,而我们在画面中却能观测的如此清楚。而理解为米式粒子的散布,这一切就能迎刃而解了。但究竟是怎样导致光子与米氏粒子的互动呢?
这一切好象还是谜。但是看了以下的解释,大家可能就会明白。
导体中原子的外层电子往往因热运动而脱离原子,成为自由电子;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的原子便成了带正电的离子,它们在空间中的位置固定,成为晶格离子。导体上若加之电场,自由电子就作定向运动,从而形成电流。而晶格离子仅在各自的位置上作微小的热振动。正负电荷相吸,因此作热振动的晶格离子阻碍电子作定向运动,它们把电子散射到别的方向,这种阻碍作用的大小即以电阻来表征。
这是电学中对于电阻的定义。请注意其中的晶格离子,它能够阻碍电子的定向运动。现代实验表明,这种晶格离子还能够阻碍光子。但是却不是通常意义上导体原子形成的晶格离子。MK82在爆炸的同时,光子辐射迅速扩展,由于阿洛卡火箭筒在发散激光时的残留光量。这种空间内晶格现象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原子晶格了,这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发散体周围原子晶格了。就这样原有的光子扩散正好受到了这种原子晶格的阻碍,而前弓单体的“米式粒子引源储存器”的适时释放米式粒子正好赶上了与光子的互动。
并非盖棺定论
写了这么多,应该对MK82的工作原理、开发内幕以及威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这一同篇大文中还有很多不妥的地方,希望各位提出宝贵的意见。其实在官方的权威资料完全解密之前,这些也只能说是爱好者们讨论结果,为设定做一个在现代科技理论下做一个合理的解释罢了。
编纂人员总表
编辑
阿卢比昂
题词
晨星
撰稿
史上最初MS
RGM
非空想科学研究所的扫地老头
阿卢比昂
协力
晨星
扩军备战
トラソクス
Smallpage 是啊,写的那个人真的很厉害。 好东西收了 “胡力奇”对对手gato的相关资料看来刮了不少。。。。。。。果然是死敌。。。。。。。
等我慢慢看。。。。。。。。。
顺便和楼主打个招呼。。。。。。。。。 本人严重反对使用反应兵器~!来和我一起唱歌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