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之守鹤 发表于 2007-8-31 12:12:16

水区万能,求萌的官方解释和由来

因为某小朋友需要了解,我又不能合理的解释,所以请各位帮下忙.

PS:我有搜索过,可惜搜不到

cattingPY 发表于 2007-8-31 12:19:09

百度一下
不行就google一下

babywong二号 发表于 2007-8-31 12:19:50

等偶,偶找來給你.

沙之守鹤 发表于 2007-8-31 12:23:05

恩,谢谢

无心而死 发表于 2007-8-31 12:24:23

没有定义的终归不成大器,比如萌

要说解释,东京日报有说法,G社有说法,倔田有说法,你倒是信谁


至于由来,打个广告好了:http://bbs.newwise.com/viewthread.php?tid=322189&highlight=%2B%CE%DE%D0%C4%B6%F8%CB%C0

cattingPY 发表于 2007-8-31 12:26:04

骗个帖
摆渡神物
什麼是「萌」?

最近一两年,我们可以发现在动漫画迷,尤其是动画与电脑游戏迷之间发生了个新的共通语「萌」。这个原指「草木的发芽」与「事物的发生」,基本上只当作动词用的萌字*注1,在这两年产生於中文之中产生了新的变化。当然,被我拿来当题目,这种演化必定是跟动漫有关的。实际上,这个新型的「萌」在输入国的日本,也是一个产生至今仅约十年左右的新语词。然而,对「萌」究竟为什麼意思还是一头雾水的人想必还是占大多数的。所以这次还希望试著从语意、语源与演化来观察,与各位一同探探「萌」的世界。

於是我们问,什麼是「萌」?也许会有人会觉得这有什麼好问,就是「好喜欢」呀…其实说实话我心底也是这麼想,但如果「萌」真的只是等於「好喜欢」,那为什麼要用「萌」而不直接说「好喜欢」?所以我们只好很无奈地承认,「萌」跟「好喜欢」之间是有点那麼个差异的。

「萌」,日文作「萌える(MOERU)」,是为动词,与中文同样是指草木的发芽。而今天我们所要来谈的「萌」,除了表记为「萌える」也同作动词使用之外,亦有「萌え(MOE)」或「萌え萌え(MOEMOE)」这样属於非动词,接近形容词的表记。根据三省堂《デイリー新语辞典》的解释,「萌え(MOE)」是指「对於某个人或物抱持著极强烈执著的样子;而执著对象不仅限於真实存在的人与物,涵括动画卡通中出现的角色等架空的人物」。然而,对照2典*注2或是同人用语の基础知识等对於动漫同人事情以及网路惯用语较为熟悉的用语集,及一些以「萌」为主题收集的网站,我们可以发现《デイリー新语辞典》似乎把「萌え」解释得略显得含蓄;在平面或是网路可见的日文里之实际哂蒙希?该趣ā古c其说是指「抱持著强烈执著」,不如说是「热爱到醉心於是,几近痴狂」较为接近。另外,被作为「萌え」对象的人物主要以低年龄层的(中学生以下)动漫画角色,或是实际存在的少女歌手、童星为主,而观察这些萌的对象所包含的构成要素,则是呈现「可爱>俏丽>>美艳」*注3的分布,甚至严格点地来检视的话,我们甚至可以说「美艳」根本不存在於「萌え」的要素之中。

又,正如因为从形容热血澎湃之亢奋状态的「燃える( MOERU ,原意为燃烧)」一词变换失误而形成「萌える」的动词用法般(容待后述),「萌える」亦应是一种亢奋的精神状态,只是对象有异;若是说「燃える」是看著熊熊烈火充满上升气流而感到血脉贲张,那「萌える」便是因为见幼苗欣欣向荣(?)而获得的幸福感受造成的面红耳赤。

而综合以上的分析,来试著对於「萌」下个操作型定义的话,虽有点略嫌粗俗,但个人是认为用「不伴随性欲冲动之一种狂热的爱恋,与以其为起因而导致的兴奋状态」注4来解释「萌」,也许应该是可以为这意义十分复杂,且其实仍尚在变化中的「萌」字,作个较为完整的概念说明。而在翻译上,虽然单纯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但在不直接使用「萌」字的情况下,我是认为用「心花怒放」应是可以顾及「萌える」原来的词义,也算是接近要表达之语意的…只不过「萌え萌え」还是很难简略翻译就是了

babywong二号 发表于 2007-8-31 12:27:56

原帖由 cattingPY 于 2007-8-31 12:26 发表 http://bbs.newwise.com/images/common/back.gif
骗个帖
摆渡神物
什麼是「萌」?

最近一两年,我们可以发现在动漫画迷,尤其是动画与电脑游戏迷之间发生了个新的共通语「萌」。这个原指「草木的发芽」与「事物的发生」,基本上只当作动词用的萌字*注1, ...


萌文化初步研究报告

  作为一个典型外来语,“萌”如同其它日文返销中国的词语一样正越来越多的被动漫爱好者挂在嘴边,而随着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由其衍生出的“萌文化”也在网络中生根发芽,虽然这个过程必然漫长而曲折,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元素,关注它对于反馈动漫产业并逆向促进其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动漫之所以能具有如此强烈的生命力,其美学上独特的气质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从60年代开始起步的日本动漫业已经相当成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美学体系。这个体系之庞大,完全可以与传统的欧洲古典主义、印象派、现代主义相提并论。但与之不同的是,动漫形象的审美往往是直观的,不需要多深的色彩、哲学、历史理论,商业化的目的使得动漫类的作品从诞生之日开始就是为外行——不论是未成年的青少年,还是已经有家事的成年人——服务的。
  这里先要提下日本的漫画出版业。比起传统的出版业,漫画出版业有着成本小、内容自由、形式多样的优势,它在整个日本的出版业中已经占据了大半江山,这种大众化的产业必然反应了动漫艺术的普及性,而不是象传统艺术那样被束之高阁。
  绘画艺术一开始只是为了重现影象,但在摄影技术出现后,它开始向着表现艺术家的内在情绪和反应社会的各种因素而扩展。所以动画比起电影在表现力方面就更加有优势——动画大师富野由悠季曾说过:“动画的可控制因素比电影多,所以更加具有表现力。”具体而言,包括人物细节的表情、动作,以及难以实现的场景、环境都能通过简单的描绘而达到目的,这比起需要大成本制作的电影特效和演技高超的演员的电影来,的确是一种捷径。而即使是现实类题材的动画,也同样具有很大的优势,例如2005年评价颇高的《蜂蜜与三叶草》,整个故事没有拍成真人电视剧会有困难的场景,但是人物出色的面部表情变换(阿久眼睛成乒乓球状的时间比她正常表情的时间还长)赋予了这部动画强烈的感情。
  另一方面,动漫人物在实际上是对于日本大众现实审美观中理想状态的抽象。而在居于相近文化圈的中国,我们对于这种美感的人物也就有了更多的共鸣。其实这种情况从古代就开始了,日本浮世绘的人物画风、表情、造型与中国唐朝的宫女图相当类似。到了现在,这种共鸣依然存在,所以我们会更喜欢大眼睛小脸的美少女,而不会象西方人那样把狐狸眼大嘴巴的性感女星视为“神秘东方的美女”,而美国动画也比日本动画的号召力小得多。
  正是具备了这两方面的优势,二维世界的美学被有力地确立起来,并逐渐成长、成熟,“萌”就这样诞生了。
  有关“萌”的原始概念我想网上能找到的资料也很多,所以不再具体累述。但作为外来语,在进入一个新环境后会被赋予新的意义,在汉语中,萌的意义已经与日文中“萌ぇ”原始含义出现了分离。从西方近代哲学的观点来看,单纯把语言作为分析世界本质的工具,其本身带有类似于传统唯心主义哲学中不可知论的局限性,而本身作为抽象载体的语言在不同的环境与客观关系中也将反应不同的概念关联。当然,所谓万变不理其宗,萌文化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与日本还是相同的,但基于以上的理论,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自己的“萌”的概念将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那么具体到萌文化的内容,我想可以先从“萌元素”开始,因为一个概念是抽象的,但反应在人脑海里的影象却是实在的,正是这种客观的实在(或者说是客观实在在主观中的反应)能够定义概念本身,“萌元素”即是对于“萌”概念的具体定义,而“萌”的概念也可以视为对于“萌”元素特殊气质的抽象。
  由游戏大作《To Heart》发扬光大的萝莉情节是“萌”元素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年幼美少女所表现出的天真、纯洁的气质和符合东方人审美的外型是萝莉最大的亮点。其实对于年轻女性的喜爱在西方也很普遍,从早期叔本华的唯心哲学对于女性外表及作用的论述到萝莉的词源小说《Lolita》,这种美学一直为相当数量的人们所承认。而借助动画的表现手段,萝莉的美感得以夸大和完善。从《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女主角绫波丽开始走红的无口萝莉,事实上是对于其单纯无知的优点的极端化,对于这类萝莉的喜爱,多少会带着父性。而《最终兵器少女》中的千濑则是把兵器化萝莉的概念完全引入了“萌”元素,比起以往的机器人Girl化或者OS Girl化,动画中的兵器萝莉则是令强大与简单的概念完全融合,形成了强烈对比下的美学。而结合了前两者特质的萝莉人物则是时下相当流行的人设形式,例如《黑猫》中的伊芙和《Shuffle》中的普莉姆拉。与无口萝莉类似的还有白痴女和强势女,前者以《阿滋漫画大王》里的春日步和《喧嚣学院》中的冢本天满为代表,而后者中目前火热的新番《灼眼的夏娜》中的女主角则可以代言。虽然冢本天满按照年龄和外貌完全不象传统的萝莉,但时常露出的搞笑表情和Q版造型却透着典型的萝莉气质。强势的夏娜虽然平时一副冰冷的样子,但偶尔露出的可爱表情和温柔的一面则更加有渲染力。需要说明的是,萝莉的概念更多的应是偏重于气质,而不单单是年龄或者外貌,如《Elfen Lied》的女主角露西,在人格分裂的情况下,一面的表现象萝莉,而另一面则是典型的御姐。
  于是这又提到了萌元素的另一支——御姐。这种同样定义于气质的美少女类型以火暴的身材和成熟的性格与萝莉同为“萌”的重要元素。而适合西方人审美观的御姐也经常被设定为金发碧眼的萨克逊人种。在很多动画中,御姐与萝莉总是并存的,这也反应了其审美价值为相当数量的观众所承认。
  与萝莉和御姐并列的概念还有人妻和熟女,二者较之更加成熟,当然,由于偏离了“萌”的特质,相对喜爱这种类型女性角色(已经不能叫“少女”了)的人也比较少了。
  当然,“萌”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男性观众对女性角色的。男性的动漫角色同样可以被称为“萌”,典型的如正太。这个来源于《铁人28号》的词与萝莉互补,在其气质的定义上也有些类似,天真无邪个性温和的小男孩总是能有很高的人气,象《新机动战记敢达W》中的卡多鲁·纳巴巴·威纳便是不少女性观众想要带回家养着的可爱正太。另外正太的分类与萝莉类似,也能分成众多种类……不过限于笔者的性别,很难再做出更精确的阐述了。
  除开人物本身的因素,“萌”元素还包括了众多的服装、装饰元素,如水手服、女仆装、军服、猫耳、兔耳、眼镜、发型、变身等等。所谓佛靠金装人靠衣装,装饰的外在元素作为审美的重要决定因素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水手服是日本校园常见的校服形式,学生妹给人的感觉总是清纯可人,蓝白搭配的清爽色调也是相当宜人。相比之下女仆装则更能满足男性观众的占有欲,作为服务主人的女仆,总把“主人”二字挂在嘴边,这在现实中也是一般人难以享受到的。军服通常出现在战争题材的动画中,结合了军人严肃整齐的气质的军装美少女,是一种来自不同世界的感觉,特别是在科幻动画中,这种带着神秘感的美更令人着迷。
  猫耳、兔耳这种类似于后现代的符号化表现手段,是对人物通常觉得比较可爱的猫、兔等小动物元素的具象提取,正象后现代建筑习惯于把柱式、斗拱等传统建筑元素带入现代建筑中以增强历史感一样,动物外型的提取直观地将非人类的“萌”元素融入了人类角色。
  除了这些比较常见的萌元素外,MS Girl可以算是剑走偏锋的独特口味。和动物化人物类似,MS Girl是直观结合了机械的工业美感的美少女,将萝卜动画中的机器人萌化,同时满足了机器控与美女控的双重标准,而将自己所喜爱的机体Girl化,也是笔者平时的一大爱好。MS Girl在带入了机器的同时,也显示了类似于盔甲类动画人物华丽的战斗外型,由此而来,实在是一举三得。这类的动画则相对较少,以同人图画为主,属于萌文化的周遍产业。
  寥寥几笔很难列举所有“萌”元素,举出以上例子,只是为了使“萌”的概念具体化。而反应到其本质,则可以归结为某种美学价值观。
  这种美学价值观是抽象的,而且范围广泛,即使狭隘的去定义,也能涉及到动漫中大部分人物的美学性质。而如果逆向的考虑,则可以把动漫中所有的美学元素都归纳为“萌”元素。具体来讲,“萌”一词的来源,常见的说法是来自于“燃ぇ”,指的是看动画时热血的感觉。考虑到引起人的感情反应的原因往往是复合的、多元的,所以仅仅把萌归结于美少女或者美少年身上是有些片面的。如果广义的去看“萌”,动画中所有能引起人美好感觉的元素都可以被算作引发它的原因。也因为此,笔者认为,不只是人,“萌”的概念范围完全可以进一部扩展。例如机器人,同样可以作为不同风格的“萌”元素。
  这里所说的机器人,不单指具有人形外表的(如《人型电脑天使心》《曙光少女》)可爱机器人,反应了科幻理想与工业美感的日本萝卜动画中的机器人也可以被称为广义的“萌”。日系的机器人与美系相比总是带着更多的理想色彩,外表更象超人——哪怕是真实系的机器人,也不会象美国电影中那样暴露狰狞的机械部件。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抽象性和不确定,萌元素即使在日本也在不断的得到扩充,一方面是传统元素的日渐成熟,另一方面是不断有新的元素被纳入。基于动画审美所产生的各种新的标准在逐渐完善萌文化的体系,相应的,在新的语言体系(汉语)中被引进的萌文化也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发展模式。
  以往萌文化总是被与OTAKU文化混为一谈。但前者是审美上的,而后者则是针对一部分动漫观众,前者只是单纯的审视动画作品及其周边产品的标准,而后者则是一种极端化的生活方式。萌文化的客观性更加强烈,在主观的采用与纳入上,可以采取相应积极的态度,使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不会象OTAKU变得自闭、脱离现实。但在日本的动漫文化体系中,萌文化却是与OTAKU联系紧密的,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这点而言,建设我们自己的萌文化,区别于OTAKU向的恶趣味,保持动漫艺术的清新是十分必要的。
  “萌”形成于动画,却不局限于动画。萌文化已经成为了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手办、模型、招贴画等周边产品都打着“萌”的旗号,而声优、音乐等非视觉的表现手段也越来越多地引入了萌的概念。中国的动漫周边产业虽然还不完善,但萌文化已经走出屏幕,向着我们周围发展、成熟,并将成为中国青年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部分只是建立在已有条件和理论上的推论。欢迎个人共同参与讨论,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有关泛萌化的想法其实来自于偶们老师教导的建筑思想,起初的批判性可以多些,远些,然后慢慢修正,这样可以获得相对有创造力的结果.

无心而死 发表于 2007-8-31 12:31:32

用萌不用喜欢,是因为对OTAKU来说这太残忍了(G社语
LOLI情节发扬比TH早多了,大正年间就有《妹之力》的考察,要分析萌要素,必须从日本民俗和经济着手

[ 本帖最后由 无心而死 于 2007-8-31 12:33 编辑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水区万能,求萌的官方解释和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