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以巴之間的歷史恩怨
2009-1-5【大公網訊】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
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13世紀未,希伯來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來王國和以色列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猶太人遭到多次鎮壓,其倖存者也被趕出了巴勒斯坦。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16世紀起,巴勒斯坦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自此,阿拉伯人成為該地區的主要居民。
英國佔領巴勒斯坦後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哈希姆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
19世紀末,猶太複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在猶太人紛紛涌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多次發生過流血衝突。
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第181號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於這項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
以色列宣佈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5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通過戰爭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
為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鬥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成立,其目標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領土上消滅猶太複國主義」。多年的戰爭使巴以雙方認識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於是,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由於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
此外,在巴勒斯坦領土上還存在著包括哈馬斯、伊斯蘭聖戰組織(傑哈德)、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人陣)等其他巴政治派別,他們強調巴民族權利,反對巴以和談,拒絕承認以色列,要求以必須歸還1967年戰爭期間佔領的全部土地。為了爭取巴勒斯坦民族權利,這些組織的下屬軍事派別曾製造了一系列針對以色列目標的爆炸和襲擊事件,從而導致以色列嚴厲的打擊報復。巴以雙方就這樣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中。
新華社北京1月5日電
附引:
中東戰爭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 |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 |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 |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 | 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爭
中東戰爭,或稱阿以戰爭、以阿戰爭,是指以色列與埃及、敘利亞等周圍阿拉伯國家所進行的5次大規模戰爭(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
目錄
1 歷史背景 2 第一次中東戰爭 3 第二次中東戰爭 4 第三次中東戰爭 5 第四次中東戰爭 6 波斯灣危機 7 第五次中東戰爭 [*]8 參見
[編輯] 歷史背景前3000年,猶太人的祖先定居於巴勒斯坦地區,建立希伯來王國,是猶太教宗教經典中上帝賜給希伯來人「流奶與蜜」之地,所羅門王死後,希伯來王國分裂為以色列王國(首都撒馬利亞),和猶大王國(首都耶路撒冷)。前586年,加爾底亞人滅猶大王國,大批的希伯來人被放逐至巴比倫為奴,成了「巴比倫之囚」。538年波斯消滅加爾底亞人,釋放猶太囚徒,約五萬猶太人重返耶路撒冷。後來猶太國相繼成為希臘和羅馬帝國的屬國。西元前167年塞流卡斯王國安提奧可四世(Antiochus IV,215-164B.C.)劫掠耶路撒冷,遭到猶太人的反抗,「馬喀比」(Maccabees)家族擊潰希臘軍隊。西元前135年安提奧可七世(Antiochus VII)攻陷耶路撒冷,拆毀城牆,對猶太人加以迫害,猶太人開始向世界各地流散,統稱為猶太人。此後巴勒斯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巴勒斯坦人開始信奉伊斯蘭教。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b/PLATE4BX.jpg/180px-PLATE4BX.jpg
猶大王國的貴婦
猶太人居留城市,並從事經商事業,大量斂聚財富。猶太人有堅定的宗教信仰,愈流浪信仰彌篤,至今猶太正教仍是全世界最保守的宗教之一。188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俄國人怒而屠殺猶太人,19世紀末,大批猶太人陸續移居巴勒斯坦,這是猶太人第一次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1897年,第一次全世界猶太人大會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由西奧多·赫茨爾(Herzl, Theodor)當選主席,開始從事錫安主義(又稱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準備復國,建國的地點選定在猶太人的故鄉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外交部長詹姆士·貝爾福(James Balfour)於1917年發表了《貝福爾宣言》:「英國政府樂於見到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新的國家,並且將盡一切努力協助達成這個目標;我們明白這不應影響巴勒斯坦非猶太人之民權與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國家之猶太人的權利與政治地位。」,支援猶太人復國,由於美國本土有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美國總統威爾遜表示支持《貝福爾宣言》,戰爭結束後,英國順利接管奧斯曼帝國,有大量的猶太人,尤其是東歐的猶太人湧入巴勒斯坦。1930年代納粹迫害猶太人時,移民更是激增。大量的移民潮,對當地阿拉伯人的生活環境造成很大的衝擊,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開始出現流血暴力衝突。1939年英國限制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的移民人數,每年上限爲75000人。一些激進的猶太人這時開始大搞恐怖活動,英國人開始想甩掉這塊燙手山芋。
1947年, 聯合國大會通過「聯大181號決議案」決議(33票贊成,13票反對,10票棄權),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兩個獨立的國家,決議文規定把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劃給占32%人口的猶太人(原本只擁有7%土地),這項決議案對阿拉伯人非常不公平。阿拉伯國家的票數一共只有六票,根本無力挽回。猶太人同意此決議,1948年成立以色列國,1948年5月14日16時,第一任以色列總理本格里昂在國民議會上發表建國宣言:「從今天開始,國名爲以色列的猶太人國家在巴勒斯坦成立。全世界的猶太人們,聽到我的聲音了嗎?讓我們在以色列的精神下團結起來!靠著這種精神,我們幾個世紀以來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讓我們爲以色列復國這個偉大的事業而奮鬥吧!」。阿拉伯人反對該決議,未建立阿拉伯國。結果發生5次阿以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以阿戰爭)
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國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國家聯盟(7個成員國)共集結軍隊4萬多人,向以色列發起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戰爭一開始,以色列總兵力只有3.4萬人,飛機33架,阿拉伯國家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以色列軍隊節節敗退,以色列軍隊在特拉維夫南面拚命抵抗,才使戰情不致惡化。以色列總理急電以色列駐聯合國代表埃班說:「以色列急需幾周的時間來重新組織和裝備軍隊」。5月17日,美國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了一份議案,建議安理會命令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6月11日,阿以雙方同意停火四周,阿拉伯聯軍已經佔領了巴勒斯坦過半的領土。
以色列喘息甫定,開始大力擴充軍備。這時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立即發起支援以色列的行動,以色列政府正式建起了一支正規的以色列國防軍(IDF),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猶太人捐贈的新型輕重武器,從美國、英國進口轟炸機,從法國引進坦克,從捷克獲得了大量輕武器、野戰炮、炸彈和炸藥。7月9日阿拉伯聯軍再開攻擊,以為十天內就能結束戰爭,孰料戰爭一開始聯軍就陷於被動,已非吳下阿蒙的以色列一口氣奪取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7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再度命令雙方停火,10月15日,以色列軍隊破壞停火令,繼續向阿拉伯軍隊發起進攻,負責調停的貝爾南多伯爵竟然遭到以色列恐怖組織暗殺身亡。
這時在軍事上已佔盡優勢的以色列軍隊針對埃軍的弱點,一口氣發動了約夫戰役、希拉姆戰役、霍雷夫戰役。12月23日,阿隆師主力從比爾謝巴開始向阿里什方向進攻。以色列的司令兼考古學家發現了一條羅馬時代的舊通道,可由比爾謝巴通往奧賈,埃軍萬萬沒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將這條舊通道大修成軍用道路,可通行裝甲戰車,沿這條古道包抄埃軍後方,埃軍大吃一驚,毫無抵抗,全面敗退。阿拉伯聯軍原本就是以埃軍為主力,埃軍一敗,聯軍更無鬥志,節節敗退,完全被趕出了巴勒斯坦。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以色列大勝,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80%,這場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新難民。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彝士戰爭)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軍隊向埃及發起進攻,兩天後英法同時出兵埃及,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日戰爭)
1967年6月5日早晨7時45分,以色列出動空軍對埃及進行襲擊,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這一場戰爭中以色列傾全國之空軍部隊,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機場進行攻擊。半小時後,以色列地面部隊發動進攻。阿拉伯國家損失慘重,400多架飛機被摧毀,有超過40多萬巴勒斯坦人淪為難民。6月11日戰爭結束,以色列佔領了加沙地帶、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東城區和戈蘭高地,共6.57萬多平方公里。
第四次中東戰爭(贖罪日戰爭)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敍利亞趁猶太人進行絕對休息日的「贖罪日」(穆斯林的齋月節)時,同時向以色列發起突然襲擊。
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之後,以阿雙方都認知到武力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於是阿以之間開始走向和平談判的道路,但由於雙方一開始開立的條件過於苛刻,和平談判之路仍屬遙遠。雙方武裝衝突頻仍,甚至以自殺炸彈的方式直接向對方進行恐嚇。
波斯灣危機
1979年爆發伊朗革命,伊斯蘭精神領袖何梅尼返回伊朗,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1979年1月巴列維國王被迫流亡美國,伊朗新政權要求美國引渡前國王,被美國當局拒絕。伊朗與美國交惡。伊朗與以色列宣佈斷交,成爲以色列的敵對國家。1979年11月,留美的伊朗大學生挾持了52名美國人質,何梅尼公開表示支持伊朗大學生,美伊關係更進一步惡化。
第五次中東戰爭
長期以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一直對以色列造成極大的威脅,特別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巴解游擊隊協助埃及、敘利亞部隊,展開游擊戰,以色列自然無法容許這樣的心腹大患。1982年6月6日,以色列藉口駐英國大使遭到巴解組織刺殺爲由,出動陸、海、空三軍10萬多人,包圍貝魯特西區,對黎巴嫩境內的遊擊隊發動了大規模的掃蕩。
[ 本帖最后由 渣古 于 2009-1-5 21:14 编辑 ] 打来打去
受苦的都是平民.神棍王快点召唤天人来武力介入吧. 看完,大概明白以巴的恩怨了,当中的故事真是热血啊。
民族之间的争斗,看来真是没完没了,谁也不会放弃那块肥肉的,加上美英等对以的偏帮,估计这场战争真是无了期了。
希望世界和平能真有一天到来吧。 原帖由 abchuai 于 2009-1-5 22:28 发表 http://bbs.newwise.com/images/common/back.gif
看完,大概明白以巴的恩怨了,当中的故事真是热血啊。
民族之间的争斗,看来真是没完没了,谁也不会放弃那块肥肉的,加上美英等对以的偏帮,估计这场战争真是无了期了。
希望世界和平能真有一天到来吧。
本來很簡单.
为了一块地而斗爭了大約60年,叫巴勒斯坦. 那边一向不太平 一定要和谐呀!
世界和平~ 真正的和平離吾們还遙远呢,但是硬是要欺騙自己说是和平也不是不可以的.
中東石油武器
1973年,自贖罪日戰爭,是二十世紀歷史的轉捩點.阿拉伯國家利用自己的石油供應,作為談判的武器和籌碼,向給予以色列軍用武器的國家施壓.阿拉伯人減少石油產量並將燃油價格提高4倍,對這些西方國家影響甚大,因為西方國家依賴中東的產油.這逼使美國軟化親以色列的政策,在西方的壓力下,以軍由停火後的駐地撤回,並由聯合國部隊取代.
利用石油作為武器,可能比阿拉伯國家預期的效果更佳.阿拉伯國家理解這種武器的潛力,因而它們與以色列和西方的談判中,開始表現出重新的自信.這同樣使以色列受壓,逼使她和阿拉伯鄰國進行談判.然而,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的戰爭可能會失控而常常充滿危險.假若阿拉伯國家中斷石油供應,主要的列強可能會提出干預,在中東的衝突可能變得更複雜.
巴勒斯坦恐怖主義
以色列與阿拉伯之間的問題核心操縱著巴勒斯坦人的命運.四埸戰爭過後,巴勒斯坦大部份的領土變成以色列的猶太國家,當其他人逃往到鄰近的阿拉伯國家,並在難民營生活.許多巴勒斯坦人正活在猶太人的統治之下.以色列的當權者在前阿拉伯的領土上,建設了猶太人的居所丶鄉村丶城市,因此,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重返家園的可能變得更加渺茫.
許多在難民營生活的巴勒斯坦人,變為游擊隊員.他們知道不可依賴阿拉伯國家來毀滅以色列,決意訴諸於恐怖主義.他們騎劫客機丶突擊以色列丶郵寄炸彈信件,以及襲擊猶太人人.他們知道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會繼續支持以色列.因此,美國的城市丶公民丶飛機都成為恐怖襲擊的對象.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會,有11名以色列運動員被阿拉伯恐怖份子劫持.警員和恐怖份子進行一輪槍戰後,所有人質被殺掉.這件事震驚全球.
踵然恐怖份子的暴力行動不能打敗以色列,但他們成功維持以色列局勢不穩的狀態,並提醒全球其他的地區,以阿問題仍未解決. 好多好详细..... 原帖由 edeatoby 于 2009-1-6 11:46 发表 http://bbs.newwise.com/images/common/back.gif
以巴需要的不是短暂的和平
而是要更多的战争和破坏
哪怕最后动用到核武器
这样才能在根源上“暂时”杜绝人类的战争欲
从而获得更长时间的和平
嗯,认同,所谓一山不能藏二虎,总到了隨便一方倒下了,才算是真正的結束. 刚上完历史课有感而发吗一一 原帖由 vresion 于 2009-1-6 12:03 发表 http://bbs.newwise.com/images/common/back.gif
刚上完历史课有感而发吗一一
不是,現在以军不是正在轟炸加沙之中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