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月- 发表于 2010-1-29 19:09:05

关于吉姆特装

请问有没有资料说明 U.C 吉姆特装型一共生产了多少台?

a890812 发表于 2010-1-29 21:39:16

没有具体说明...而且这东西的泛生很多...说不了...

gundam016 发表于 2010-1-29 22:22:12

貌似说这机体是在NT-1的基础上再设计的,所以量产数量不多,都是主要配置给优秀驾驶员的,像不死小队就配置了3机。
不过,如果考虑后期TITANS量产的镇暴型的话,由于两机有大量共用零件,改良地方不多,所以也可以当作是大量量产的。
看过了一下公示设定,没有说明这机型具体生产多少架的。没有像RX-79G那样写明量产20来架的说辞。

GUNDAM-W 发表于 2010-1-30 00:37:18

成本问题,生产非常少,没明确多少台.

伊波健 发表于 2010-1-30 00:41:41

成本问题,生产非常少,没明确多少台.
GUNDAM-W 发表于 2010-1-30 00:37 http://bbs.newwise.com/images/common/back.gif
倒不是成本(结构差不多的GM-Q产量就不小)
主要是操作太难,没多少机师能熟练驾驭。GM-Q基本算是GM-N的操作性能优化型。
宇宙世纪0083年12月4日,联邦成立内务部队TITANS。同年末,TITANS开始为自己选择高性能量产机以替代RGM-79C型。此计划并非彻底开发全新的机体。对于0084年联邦政府最重要的财政款项应该是对北美的维护重建项目。因此也不可能给予过多的经费来进行新MS的开发。于是TITANS将眼光转向现存的机体。作为地球至上的精英集团,TITANS并没有考虑吉翁军开发的高端机型,而作为联邦主力装备的RGM-79C性能虽然足以应付大多数情况,但是却显示不出TITANS的特点。于是负责新机体选择的官员们将眼光投向了当时由于高性能与高操作难度而处于尴尬地位的RGM-79N和对此机体进行开发的AE。

  在TITANS的要求下,AUGUST基地和AE再次携手对RGM-79N进行了大规模的改进。原本的RGM-79N在手臂和小腿的基本结构上完全按照RX-78 NT-1的结构,而两肩则为了提高180度回旋的速度而采用了外延式的姿势调节喷嘴梁。因此造成了整个姿势调节喷射系统的布局与标准联邦MS差异过大,这也是造成其操作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AE在79N上首先尝试了在肩部结构上采用小型核引擎提供姿势调节喷嘴。虽然79Q放弃了横轴姿势调节喷嘴组,但是很明显的,依然保留了小型核引擎的设计。这使得79Q获得了不错的侧向加速度。结合80年代中期TITANS的任务定性,也就是暴乱镇压,武装缉私,扫海,残党镇压,公安任务等来看,这个措施是非常恰当的。甚至可以说,即使在常规任务中也是很有效的。众所周知,MS采用了可以全方位转动的机械手臂作为武器挂架,因此获得了以往所有兵器都没有的火线覆盖面。相对于火线覆盖仅仅为前半球的宇宙战斗机来说,MS的死亡后半球现象并不那么明显。也正是如此,MS的180度回旋时间并不如对战斗机来说那么重要,相反地,侧向的快速推进可以在最小降低前进速度的条件下完成Z字型回避。当然,接踵而来的是驾驶员会承受更大的侧向力矩。不过实质上比起79C来说并不算是太激烈的增加。
  
  79Q的机体基本上是采用与79N同规格的结构所生产,但是有不少部分有特色非常鲜明的改进。由于79Q的早期设计中,特别强调殖民地/地上的镇压战,市区战,因此79Q的头部前沿没有79N那么明显的“帽檐”安装火控雷达的区块和护目镜一体化,为额头主摄影机提供更良好的下视野。同时,79Q取消了79N在小腿前部的姿势调节喷嘴,取而代之的是加大内部空间的前装甲和一套大型的避震系统。从外型尺寸和结构上看,很可能是在POWERED GM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结构。也因此79Q可以承受大量的奔跑,跳跃,快速移动和停止等对腿部承重结构极其严苛的动作。为了降低市区战中对一般市民的伤害,79Q的小腿底部安装了两套大型复合传感器,俗称为对人传感器。其驾驶舱内部则与左胸传感器配合,为了狙击任务而加装了观瞄系统和其他的一些辅助装置。从整体上来说,79Q依然继承了79N的万能型设计。
  
  然而79Q最为重要的技术特色在于它的双手。出于对MS整备性的要求,AE和TITANS的技术人员几乎完全重新设计了79N的双手。它放弃了79N继承自NT-1的多重关节,而恢复了联邦制式的简约的三段无旋转关节。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两条外型平淡无奇的手臂上,首次出现了装甲与内骨架分离的设计概念。这一设计理念很快就发展成了MOVABLE FRAME技术。这一设计不但提高了79Q手臂的灵活性和整备性,也加大了负载能力。对于经常在市区战斗中不得不采用纯物理搏斗以避免火器对市区伤害,并且经常需要进行大负载的救灾,事后处理的79Q来说这样的手臂虽然牺牲了79N的多用途,但是却是最适合的设计。
  
  整体上来说,早期79Q的性能不比79N好到哪里。出于对生产线最小改动的思维,其反应炉,火箭喷口等都采用了既有的部件。即使如此,79Q依然拥有比79N更大的推重比,而其反应炉功率虽然小于0085年服役的79R,但是由于一开始79N的设计就考虑到将光束武器作为标准配备。因此79Q即使使用联邦标准的BR-S-85型光束步木仓也并不会如同样1400KW级别的RMS-106高性能萨克一样捉襟见肘。但是即使是这样的结果,在UC80年代中期,还是略显贫弱。因此TITANS起用了RX-121计划,试图对RGM-79Q进行高性能化尝试。其结果反馈至一般的RGM-79Q上,反应炉出力更换至1700KW级别,也可能换装了联邦新规格的8800M级主复合感测装置。鉴于79Q的驾驶舱虽然是标准三屏布置,但是其结构继承自NT-1的球型驾驶舱,因此换装全天周驾驶系统不需要对机体骨架进行修改,并且采用新型的喷射装置,使得180度回旋速度达到了79N的水准,弥补了早期设计的不足。虽然79Q是一台颇为杰出的多用途MS,但是自85年中旬巴斯克派逐渐执掌TITANS的主流动向,拥有AE气息的79Q由于其昂贵和不符合“纯地球MS”的不成文理由,逐渐被TITANS置于二线,但是为了作为暂时由TITANS管辖的一般联邦军部队的临时装备而从仓库中提出,进行了现代化改造。非常可笑的是85年后代替79Q作为TITANS主力的79R性能实在是不足以替代79Q,TITANS不得不采购高性能萨克充数,可谓是对形式主义的地球至上者莫大的讽刺。而流入卡拉巴的79Q则在地球战斗中对TITANS的79R占据了不小的优势,这可以说是更大的讽刺了。而更讽刺的一点是,作为79Q原形的79N在进行了类似的改装之后,作为AEUG普遍使用的MS,在战场上与TITANS的众多新型MS的交锋中,依然如金子般闪光的表现,更是这一出MS发展史上闹剧的最佳配料



http://bbs.cnmsl.net/thread-52-1-1.html
参考

GUNDAM-W 发表于 2010-1-30 09:59:26

RGM-79N ジム カスタムと呼ばれるこの機体は、戦後に開発されたC型を原型機としたエースパイロット用の出力向上機である。機体各部に姿勢制御用スラスターが多数増設されており、量産機としては破格の運動性能を有していた。さらに、主推進器を含むバックパックには、大戦末期に開発されたNT-1と同等のものが採用されており、総合性能は在来機に比べて格段に向上している。主武装にはエネルギーCAP式のビームライフルが当初予定されていたが、戦後の軍縮政策による予算削減の影響を受け、実体弾式のジムライフルが採用されることとなった。機体数が極端に少ないことから、この高性能機は各部隊のエースパイロットに優先的に配備されたが、その一人としてアルファ=A=ベイト中尉が知られている。彼は一年戦争当時、歴戦のサウス=バニング中尉の部下として各地の戦場を渡り歩き、「不死身の第04小隊」と称えられたメンバーの一員であった。冷静沈着かつ的確な状況判断が可能な優秀なMSパイロットとして奮迅の活躍している。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2%B8%E3%83%A0%E3%83%BB%E3%82%AB%E3%82%B9%E3%82%BF%E3%83%A0
参考

伊波健 发表于 2010-1-30 11:43:55

戦後の軍縮政策による予算削減の影響を受け、実体弾式のジムライフルが採用されることとなった。機体数が極端に少ないことから、この高性能機は各部隊のエースパイロットに優先的に配備されたが、その一人としてアルファ=A=ベイト中尉が知られている。
战后预算缩减造成的产量下降应该是对MS的产量整体造成的影响,而且这段材料并没有直接表达GM-N是“高成本”。就如同冷战结束后军费的政策性消减造成某些先进兵器的部署装备数量不高一样,是受整体局势的影响(吉翁基本已灭,对付残党没必要继续维持高额军费开支)。
蓝字部分的“优先配备”说明GM-N是略带有ACE向“高性能”机,但是由于操作过于困难所以才不是人人都可以开的“大众型”自然也没必要量产到“人手一台的地步”。

花月- 发表于 2010-1-30 18:37:48

多谢LS各位前辈指点和介绍。再次多谢

现在能确定的是RGM-79-N的难操作性导致了只有ACE才能驾驶,所以限制了他的产量。也就是说产量不高。

但是主要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就想知道RGM-79-N(不指其任何衍生机)在可查资料中有没有详细产量介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吉姆特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