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狙击手 发表于 2011-10-6 11:14:21

许知远:孟德斯鸠与中国模式

一七一三年,孟德斯鸠在巴黎拜访了黄嘉略。前者二十四岁,正在钻研法律精神,像那一代法国知识分子中的很多人一样,他对于自己所生活的国家深感不满,渴望从另一个世界寻求智慧。
  三十四岁的黄嘉略,住在塞纳河南岸的盖内戈大街,刚娶了个法国妻子玛丽—克洛德·雷尼耶。出门时,他的脸会修得干干净净,头上也戴了扑粉的假发,颈上打着领结,袖口扣着褶边,拄着时髦手杖。但一眼可知,他有一张典型的东方人的脸。
  一六七九年,他出生在中国福建省。一七零二年,他跟随一位天主教传教士来到欧洲,在移居巴黎前,他为梵蒂冈教廷工作过,现在他为法国的国王图书馆翻译中文典籍。
  在很大程度上,他受惠于在欧洲持续升温的中国热。世界对中国的想像是从马可·波罗开始的。一二七五年至一二九二年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生活在元朝的中国。在他回到欧洲后的精妙?述中一个中国形象形成了,它是“仁慈的独裁,巨大的规模,典雅的风俗,贸易富足,高度城市化,富有创造性的商业交易,不擅战争”。
  在日后的漫长岁月里,这个中国形象屡经挑战,却从未失去生命力。即使在中国形象开始跌落的十九世纪初,拿破仑仍担心这头睡狮的醒来——它睡着了,但仍是头狮子。
  在自己浑然不知的情况下,中国成为很多国家的参照系。人们总需要一个美丽世界来证明自己所生活的境况乏味不堪。中国庞大、遥远和神秘,可以被塑造成各种形象。哥伦布一四九三年的远航,是被中国“遍地的黄金”所刺激,中国的富有突显了欧洲的贫穷。莱布尼兹在一六九九年写作《中国书简》时,正焦灼于天主教和新教之争,中国意味着宽容与和谐,康熙在一六九二年发出容许天主教的圣谕传到他的耳中时,这种期待又增加了,他也认定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实用哲学”和“自然宗教”将帮助欧洲人的道德溃败,他期望将中国的信仰、知识体系引入欧洲,以共同创造一个全新的文明,“我们需要来自中国的传教士”,他写道,并声称对中国的探讨是“为了照耀我们的时代”。
  中国刺激整个欧洲的情绪,从味觉、审美到教育。茶叶、丝绸与瓷器,源源不断地运来,似乎永远供不应求。一六五七年,托马斯·加勒维在伦敦开了第一家茶叶店,海军军官Samuel Pepsy在日记里得意写道,他今天喝了一种叫茶的饮料。而瓷器,“(它)对欧洲人的情趣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它从王公们的珍宝馆跑到上流社会的餐桌上和碗柜中时,孕育了一种新的洛可可(Rococo)的优美风格和新的优雅举止”。
  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继承了莱布尼兹对中国的乐观,他在一七五五年的剧作《中国孤儿》中说服欧洲公众,中国的经验表明,伦理与道德不一定要来自宗教系统。他还对科举制度倾心不已——知识分子不需借助出身,仅仅通过考试就可以晋升统治阶层(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的确分别于一七零二年和一七零九年,将中国人多年的笔试引入了考试)。
  他们不知道中国的“文字狱”、战乱。从中国传来的消息支离破碎,他们所见的中国人也不多,黄嘉略是少数的几位,孟德斯鸠想从他身上满足自己所有对中国的好奇心。
  在一片称颂中,只有孟德斯鸠发出了刺耳之声。他与黄嘉略交谈,从中国的宗教、语言到风俗,不过他最关心的仍是中国的政府——它是欧洲所想像的那样文明、高效吗?
  孟德斯鸠没有探寻到一个灿烂的中国,反而是一个黑暗的世界。“统治者拥有无上的权力,同时拥有了神权与世俗权力,皇帝也是文人的领袖。所有管辖下的人与物,都暴露在一个暴君的反覆无常的不受节制的任性的面前。”
  孟德斯鸠的结论与马可·波罗的描述,拼贴成一个真正的中国形象。在它辉煌的背后,隐藏一种巨大的黑暗力量。这个黑暗力量彻底漠视人的生命、尊严,而表面的辉煌经常建立在这黑暗力量之上。
  三个世纪以来,距离已消亡,信息迅速流通,但对中国的理解,仍在这模式之下。三十年前,尼克逊(尼克松、尼克森)与基辛格崇拜于毛泽东无上的权力,汉学家们赞颂文化大革命的纯洁与辉煌。而现在,全世界都在谈论中国模式的成功,它或许真的创造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制度。但这种中国模式,不过是建立在对普通人的残酷剥夺,对不同声音的成功压制,对于环境与资源的无节制透支,任何一件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正常国家,都将演化成惊人的动荡,招致激烈抗争。中国模式的真正核心是,它可以暂时压制住所有这些愤怒、悲剧与狂躁,直到有一天当阀门失灵时,之前所有的奇迹都消失,它变成一场所有人都不知如何控制的混乱。而当混乱耗尽生命和精力之后,一切再度恢复秩序,中国人罕见的勤奋与实用精神,将再度创造另一个中国模式。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我们所经历的不正是这样的过程吗?

A磁炮 发表于 2011-10-6 11:34:22

好长…凡人看不懂

凯渊-卓洛 发表于 2011-10-6 12:45:15

SO?

迷失蓝泪海 发表于 2011-10-6 14:10:43

表示看过
这种现象不解释

白魔導士レイ 发表于 2011-10-6 15:03:41

然后呢?!

死神狙击手 发表于 2011-10-6 16:22:39

没有人知道什么叫反思么

凯渊-卓洛 发表于 2011-10-6 16:33:26

反思什么?P民反思为什么上头的权力会那么大?

死神狙击手 发表于 2011-10-6 16:36:06

反思什么当然是自己想了。

凯渊-卓洛 发表于 2011-10-6 17:15:46

恕我愚钝,这文章我真看不出有啥可以反思的

死神狙击手 发表于 2011-10-6 17:20:16

那就别反思。

凯渊-卓洛 发表于 2011-10-6 17:21:03

谢主隆恩

死神狙击手 发表于 2011-10-6 17:23:17

凯叔你折了我的草料

凯渊-卓洛 发表于 2011-10-6 17:33:02

要我说,比起什么民主啊,制度啊,也许一个名君对天朝的帮助更大
天朝历来如此,现在也不例外

死神狙击手 发表于 2011-10-6 17:39:03

明君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一个昏君就够让这个国家走向终点了

死神狙击手 发表于 2011-10-6 17:39:31

明君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一个昏君就够让这个国家走向终点了

凯渊-卓洛 发表于 2011-10-6 17:42:36

是啊,昏君出现的时候,不就是你那文中所指的“阀门失灵”么?

死神狙击手 发表于 2011-10-6 18:34:49

是啊,昏君出现的时候,不就是你那文中所指的“阀门失灵”么?
凯渊-卓洛 发表于 2011-10-6 17:42 http://bbs.newwise.com/images/common/back.gif
不一定哟。

日向世刹那 发表于 2011-10-6 19:43:12

本帖最后由 日向世刹那 于 2011-10-6 19:45 编辑

每次看到许知远的文字,行文间流露的东西大概有两种:其一是挥之不去的精英情节;其二便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疏离。不客气的说一句,他许某人眼里的“中国”,对我而言实在与“外国”无异。就此文而言,作者的整个价值观、知识和思考系统都是立足于西方,而反观他对国情的了解可谓贫瘠的可怜。那么在这里我不妨请教下,彼文中所谓“中国”真的是此中国吗?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认为文艺复兴或者启蒙运动前后的西方文明所体现的价值观是一致的?既然你要的是反思,那好;我是该反思祖上拥立了当时或者现世的统治阶级呢,还是要反思当年没能为剿匪出上力?

多谢招待 发表于 2011-10-6 19:56:20

看不出有什么好反思的+233
闪人

小昕 发表于 2012-1-23 19:05:19

曾经在历史书上见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许知远:孟德斯鸠与中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