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w BBS 壬天堂世界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资料集合
查看: 4391|回复: 18
收起左侧

[文学] 【大四的考试就是这样的】等等,我放点东西,明天用手机上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3 20: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生物的化学组成
·与石油母质相关的生物:各种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高等植物。主要由碳、氢、氧、硫等元素组成。
·杂原子:在组成石油、沥青和干酪根的有机化合物中除碳、氢原子之外的其他原子称杂原子,含杂原子的化合物称为杂原子化合物。常见的为氮、硫、氧。最重要的杂原子化合物为沥青烯。
·沉积物中保存的生物体非烃化合物:木质素、碳水化合物、氨基酸。
·类脂化合物:化学特性不同,物理特性相似。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苯等低极性有机溶剂。
  ·天然脂肪:各种甘油三酸脂的混合物,由脂肪酸和甘油组成形成的。
    ·动植物中脂肪酸的共性:1.多数链长14-20个碳原子,偶数,常见为16和18;2.饱和脂肪酸中最普遍的是软脂酸和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中最普遍的是油酸和亚油酸;3.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比同等链长的饱和脂肪酸熔点低;4.高等植物、藻类和低温生活的动物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5.不同种类的生物含有不同类型的脂肪酸。
  ·蜡:不溶于水的固体,主要组分是高级脂肪酸与高级一元醇或与甾醇形成的脂。
  ·树脂:一切植物成分中抵抗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最强的一种萜类混合物,主要成分是倍半萜、二萜和三萜类衍生物。大部分树脂由不饱和的多环烯酸组成。主要分为:角质(以C16、C18、C26为主高度交联的羟基酸混合物)、木栓质(C12到C26的二羧基和羟基酸交联聚合)、孢粉素(胡罗素、类胡罗素脂的混合物)
  ·萜类和甾类:
    ·异戊二烯法则:凡含有成倍的C5单元的天然生物产物,通常是整数个异戊二烯单元的连结。
    ·甾烷基本碳骨架:三个六元环+一个五元环;萜烷基本碳骨架:五个或者六个多元环(六元环,五元环)
    ·萜类:由若干个异戊二烯单位头尾相连结合而成的环状化合物。(链状称异戊二烯型烷烃)每十个碳链为一萜。
    ·甾类:含有一个由四个环稠合的碳环结构(一部分氢化或者完全氢化的菲与一个环戊烷稠合的碳环),并具有三个侧链的骨架。
·氨基酸:同时含氨基(-NH3)和羧基(-COOH)的化合物。
  ·肽: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发生脱水缩合而成。
·蛋白质:为许多氨基酸由肽键(-NH-CO-)首尾相连缩合而成的高分子复杂化合物。
  ·在酸、碱、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形成氨基酸。因此在地质体中常见的是氨基酸而不是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多羟基醛或者多羟基酮及它们的衍生物。只含有C、H、O三种元素。
  ·单糖:最小的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单位;二糖:一个单糖分子中的羟基和另一个单糖分子中的甙羟基或醇羟基之间脱水后的缩合产物;同多糖:由同一类型的单糖单位组成;杂多糖:含有两种或多种单糖单位。
  ·纤维素:一种多糖,分子介于50000-400000之间,不溶于水,在酸和微生物酶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
  ·几丁质:一种含有氮的多糖。
·色素和木质素:
  ·叶绿素:现代植物中大部分是叶绿素α(C55H72MgN4O5H2O)。是带卟啉环系的二元酸同植醇构成的脂。很不稳定,在地质体中很少见。
·生物的平均组成:
  ·异戊二烯烃:浮游动物广泛分布,细菌。
  ·直链烷烃:生物合成的争购烷烃具有明显奇偶优势。
  ·支链烷烃,烯烃:异构烷烃中主要为2-甲基异构烷烃和3-甲基反异构烷烃。高等植物中碳数多为25-31,奇碳优势;微生物中碳数为20-30,无奇偶优势。
  ·芳香烃
·含碳有机物最多的生物:
  ·浮游植物:藻类,类脂物占20%-30%(甲藻、硅藻11%),饱和、不饱和的直链脂肪酸,异构少,烃类以饱和链烃为主,达正构烷烃的90%。很少含有萜类。
  ·浮游动物:节肢动物,姥鲛烷的来源之一,蛋白质,类脂物。
  ·细菌:50%-80%为蛋白质,10%为类脂化合物,10%-20%为脂肪酸(16%-18%),丰富的支链脂肪酸,以异、反异为多。支链烷烃以异构和反异构为主,碳数为C27到C29的甾烷均有发现。含有特征藿烷系列的五环三萜类和色素。
  ·高等植物:木本植物中,纤维素占40%-50%,木质素占20%-30%,加起来60%-80%,蛋白质和类脂物含量不超过5%。草本植物的类脂物含量比木本植物高,大部分仍为纤维素和木质素。高等植物的部分含有较丰富的类脂物。脂肪酸多为直链的饱和和不饱和酸,萜类化合物种类较多,比甾类丰富。单萜、倍半萜、双萜、五环三萜为植物特有。
————————————————————
第二章 沉积有机质
·生物圈:地球上广泛分布着各种生物,生物的活动仅限于地球外圈,接近地表的大气圈、地壳表面薄层和水圈,合称生物圈。
  ·演变特征:1.原始异样生物岛自养生物的演化,使无氧呼吸(发酵)发展到有氧呼吸,为食料的供给和向高级生命形式发展奠定了基础;2.生物的演化是从原核到真核,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的发展;3.动植物是生物演化的分化,也是生物区系和生态系统上的最大演变;4.从水生发展到陆生。
    ·真核生物的发育推动了生物的三大进化:1.有性生殖的出现,提高了生物变异性和适应性;2.动植物分化,形成动、植、菌三级生态系统;3.单细胞到多细胞的发展,使生物机体复杂化。
    ·最初生命在水中。奥陶纪陆地淡水开始出现鱼类。志留纪开始出现陆生高等植物。泥盆纪各种类型的陆地植物普遍繁盛。人类的出现是生物演化最重要的特征。
·生物类型演化及其对沉积有机质的贡献
  ·浮游植物:8亿年前,前寒武纪-早古生代,具有有机壁特征;晚侏罗世-白垩纪,钙质。
  ·细菌:分布最广,繁殖最快。
  ·浮游动物:高峰期早古生代,大量发育三叶虫、笔石。晚侏罗世,大量出现纺锤虫,数量受浮游植物的控制。
    ·高等浮游动物数量相对少,繁殖率低,贡献少;低等浮游动物数量大,繁殖率高,对沉积有机物有一定贡献。
  ·高等植物:发育在陆地。
    ·海洋浮游生物有机碳年产量1.5E10-7.0E10吨;陆地高等植物有机碳年产量1.4E10-7.8E10吨。
    ·高等植物从泥盆纪开始才普遍存在于沉积岩中,到志留纪晚期,原始裸蕨类才控制了陆地。
·有机圈:即生物及其产生的有机质分布的空间,包括生物死亡以后,有机质沉积、埋藏和分布的空间(沉积岩石圈)。实际上包括生物体活动和有机质演化的场所。
·地球上有机碳总量:约6.4E15吨。固定在沉积岩(物)中的量为5.0E15吨,沉积成因的变质岩中约为1.4E15吨,生物体和水中约为0.003E15吨。
·碳循环系统: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和有机碳转化为无机碳的对立统一过程。
·生物圈循环系统中,约有2.7E12-3.0E12吨有机碳参与。
  ·次级循环:1.CO2——植物和自养细菌——CO2;2.CO2——植物和自养细菌——动物——死亡有机体——CO2;3.C02——植物和自养细菌——动物——死亡有机体——水中分散有机质——CO2。
·沉积有机质:
  ·来源:生物的遗体及其新陈代谢的产物。
    ·含义:1.来源的地域;2.来源的生物种类和生化组分。
  ★地域来源:1.原地来源;2.异地来源;3.混合来源。
    ·1.来自盆地内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盆地内生活的各种水生生物。不等于原地生成,可以是在盆地内部搬运。主要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细菌;2.来自盆地以外的有机质:主要来自盆地周缘的陆生高等植物,产量高、抗氧耐腐的生化组分(纤维素、木质素、孢粉、角质、树脂),通过河流搬运到水盆;3.混合来源:前两者来源都有。
  ·生物来源:种类:首推浮游植物,其次细菌,然后是高等植物,最后是浮游动物;组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化合物、木质素。
  ·水体中存在形式:溶解有机质(能通过0.45-1(0.8)μm滤孔的部分,<0.001μm真溶液,0.001-0.1μm胶体溶液。来自动植物遗体,排泄物和异地有机物经水解及细菌分解产物);微粒有机质(不能通过滤孔的部分,悬浮有机质。包括生命有机质和非生命有机质,动物类颗粒,有机-无机混合聚集体及骨骸结构中和陆源生成物中的有机质)。
  ·沉积作用(聚集):产量和存量比例1000:1
    ·吸附作用:矿物的颗粒,对周围的细小物质具有吸附的性能。起到两种作用:1.有机质由于被矿物颗粒吸附受到保护,免遭微生物的破坏和降解;2.由于吸附和合并,可以与矿物颗粒一起较快下沉,迅速埋藏得以保存。
    ·稀释作用:沉积物中保存的有机质浓度与矿物颗粒的沉积速度呈反比——沉积越快,浓度越小。
  ·影响因素:
    ·水体中有机物的产率和类型:原始有机物产率高的地区,有机物质产量大。
    ·沉积水体环境的物理条件:
      ·水流流速:1.颗粒被侵蚀的始运流速大于搬运流速;2.在无粘着力无涡流时,搬运粒径大小与流速成正比;3.粉砂、粘土、分散有机质颗粒的始运流速与沉积临界流速相差大。
      ·有机质与粘土颗粒的絮凝作用:1.浮游植物释放、排泄有机物与粘土矿物发生絮凝作用,形成大粒集合体迅速沉积;2.浮游动物以泥质物质为食,在体内粘土与有机成分粘合,以粪粒形式排出,迅速沉积。
      ·水体深度与浪基面深度:浪基面以下静水低能环境。
      ·沉积速度与沉降速度:稳定下沉,沉积速度适中。
    ·水体环境的化学条件:
      ·氧化-还原电位(Eh):还原才能持久。
      ·酸碱度(pH):pH不同,沉积物质不同。
      ·盐度:适中。若周期性变化,可能使有机物丰富。盐跃层之下的缺氧环境有利于沉积和保存。
        ·盐跃层:水表层下盐度变化迅速的水层。
      ·温度:影响气体和矿物的溶解度。温跃层存在有利于沉积。
        ·温跃层:水表层下温度迅速降低的过渡层。
    ·水体环境的生物条件:1.提供有机质和沉积物来源;2.改变沉积环境;3.加速沉积过程;4.消耗改造有机质;5.富集稀有微量元素。
·不同环境的有机质沉积特征
  ·海洋环境:1.沉积场所大,面积广;2.远洋水域有机质来源单一,近陆海域混合;3.表层生物高产,下层缺氧还原,持续较快沉降,絮凝作用加速沉积;4.高能滨海带不利于有机质沉积;5.大陆架是海洋内有机质主要沉积区;6.远洋盆地是生物钙质、硅质丰富沉积区和有机质贫乏沉积区;7.毗邻大陆架的深海盆式有机质重要沉积区。
  ·过渡环境:1.有机质来源的二元性;2.低能缓流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沉积;3.干旱泻湖环境,富有有机质泥岩与蒸发岩组成旋回;4.过渡带以陆相淡水与海相咸水环境交替,使有机质来源更复杂。
  ·湖泊环境:1.有机质来源的二元性;2.营养型湖泊的浪基面以下的还原环境是有机质的富集区;3.湖泊环境差异大,沉积的有机质差异也大;4.营养性湖泊中深-深湖及前三角洲亚环境是有机质的主要沉积区;5.盐湖中富有机质的油页岩、泥质岩常与蒸发岩组成旋回;6.单断式“箕状”断陷不对称湖盆,有机质呈不对称分布。
  ·沼泽环境:1.有机质来源的原地单一性;2.温和潮湿的气候和长期停滞的水体有利于沼泽发育和沼泽泥炭沉积;3.沼泽沉积的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单一;4.沼泽煤系常与湖泊、泻湖生烃层交替。
·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布
  ·寒武-志留系,细菌、藻类、浮游动物为主;泥盆-侏罗系,藻类、浮游动物、细菌残迹;白垩纪-近代,高等植物残迹。
    ·石炭、二叠纪和白垩-第三纪的石油储量最高。
  ·沉积岩颗粒越细,有机质含量越高。
  ·陆源(河流)沉积有机质分布含量低;湖泊沉积物中,既具有同海洋沉积类似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地方。
·成岩阶段沉积有机质的演化:是在温度发生显著效应之前沉积有机质遭受的生物作用和化学作用
  ·被搬运——水体中停留——沉积——埋深增加
  ·生物聚合物的分解作用(生物化学作用)
    ·微生物的活动:恰好在水-沉积物界面之下。改造后包括的四种组分:1.矿物;2.来自动植物的遗体;3.分泌物、排泄物的有机质;4.底栖有机物
    ·微生物的酶解作用:利用酶把高分子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类脂化合物分解成简单分子。主要是水解。
      ·微生物在沉积有机质的成岩阶段的作用:1.在有喜氧细菌存在的条件下,有机质被分解、改造,彻底消灭破坏;2.在厌氧细菌活动的环境中,有机质被分解、改造,形成各种气态、液态的产物排出,并造成有机质中碳、氢两种元素的相对富集。
  ·腐殖化作用(化学作用)
    ·缩聚作用:沉积物处于较浅水的环境下,大部分游离的、可水解的组分消失,其余的残留物重新合成为一种新聚合的不溶结构。
    ★腐殖化作用:沉积物中的沉积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和分解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地球化学缩聚作用,形成稳定的地质聚合体——腐殖质的过程
      ★产物:1.胡敏素:又称腐黑物(H),不溶于碱性溶液;2.腐植酸:碱性抽提液用无机酸处理(用HCL和乙醇)后的沉淀物质(HA);3.富啡酸:碱性抽提液用无机酸处理后留在溶液中的物质(FA)。三者合称腐植组分。
      ★腐殖物质和干酪根的成因关系:随埋深加大,FA/HA下降(FA减少或者HA增加),即FA-->HA,然后是HA-->H。趋势是含碳量增加,含氧量减少。
      ★结论:生物有机质-->富啡酸-->腐植酸-->胡敏素-->干酪根。
————————————————————
第三章 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
·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沉积有机质,原油、油页岩、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基本保留了原始生化组分的碳骨架。受热演化、运移等作用影响的,记载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
  ·特点:保留了原始母体的基本格架,使其具有标志有机质来源及原始环境的作用;结构上的差异或“变异性”使其能够用于追溯有机质经历的演化过程。
  ·主要是正构烷烃、异戊二烯烃、甾烷、萜烷。
  ★甾烷,萜烷,姥鲛烷,植烷结构(自己找去,TXT画不成图)
·正构烷烃:Cn(H2)n+2,主要来源于活的生物体,脂肪酸、蜡质等脂类化合物
  ·具奇碳优势的正烷烃
    ·特点:奇碳数分子的丰度大于偶碳数分子,色谱图构成显著的“锯齿状”,OEP、CPI值较高,多出现在现代沉积、成熟度低的页岩、原油、泥炭之中。
    ·1.高分子量(nC25-nC33),多与陆生高等植物有关,nC23-nC35奇碳优势明显,主峰碳位置多在nC27,nC29和nC31;2.中分子量(nC15-nC21),主要分布在海相沉积中,来源于海相浮游植物、藻类,主峰碳位置主要分布在nC15和nC17上。两者同时存在时表现为双峰型,一般都随热演化程度而降低。
  ·具偶碳优势的正烷烃
    ·特点:偶碳数分子丰度高,CPI、OEP<1.0,多出现在碳酸盐岩和蒸发岩系中,盐湖或者高含盐地层中
    ·成因:1.强还原环境中,由蜡水解形成的偶数碳酸和醇以及植烷酸或植醇的还原作用超过了脱羧基作用,同时形成偶碳优势与植烷优势;2.在不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脂肪酸分解机理不同
  ·奇偶相当的正烷烃
    ·特点:主要出现在古代沉积物中,可能来源于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蜡,或者被细菌强烈再改造的高等植物的蜡,是许多高蜡原油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长链烃,可以达到nC40-nC50,CPI、OEP接近1,主要出现在古代沉积,成熟度高的原油中,来源于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蜡。
·异戊二烯烃
  ★植烷(2,6,10,14-四甲基十六烷,C20,Ph)和姥鲛烷(2,6,10,14-四甲基十五烷,C19,Pr)
    ★植醇加热形成姥鲛烷和植烷,1.强还原条件下植烷为主(Pr/Ph<1);2.弱氧化条件下姥鲛烷为主(Pr/Ph>1)
    ★形成机理:植醇热分解或催化分解生成姥鲛烷,植烷。1.弱氧化条件下,植醇被氧化成植烯(烷)酸,随埋深增加,脱羧基(成姥鲛烯)后加氢形成姥鲛烷;2.还原条件下,植醇加氢还原成二氢植醇,脱水加氢,形成植烷。
    ★判断沉积环境(Pr/Ph):咸水深湖相,强还原,0.2-0.8,植烷优势;淡水-微咸水深湖相,还原,0.8-2.8,均势;淡水湖相,弱氧化-弱还原,2.8-4.0,姥鲛烷优势。
    ★随成熟度增大,Pr/Ph增大,Pr/nC17,Ph/nC18降低。
·萜类和甾类
  ·萜类:主要应用五环三萜中的藿烷系列化合物
  ·甾类
————————————————————
第四章 干酪根的地球化学
·总的岩石
·矿物
·干酪根
   ·不溶部分
   ·可溶部分(有机溶剂)
    ·沥青质+树脂(含C,H,O,S,N,分子量超过500)
    ·芳香烃,饱和烃(含C,H,分子量小于60)
·干酪根包括:原干酪根的生油原始物质和转化成油质的残余物质
·干酪根成分:主要由C,H,O组成,另外含有S,N,P和微量元素等。
  ·影响因素:有机质的母质类型,沉积环境,成岩作用中的演化程度
  ·分类:水生生物为主的,富含H,N;陆源植物,C;深水还原条件湖、海相,H,N;近岸氧化环境,贫H,N;埋深加大,演化增高,C增大。
·显微组分:1.类脂组,主要来自藻类,类脂体组成,生烃潜力高。(1)藻质体;(2)无定形。2.壳质组,主要来自高等植物的壳质组织。(1)角质体;(2)树脂体;(3)孢子体。3.镜质组,来自高等植物的木质纤维部分,主要生成天然气和腐殖煤。(1)结构镜质体;(2)无结构镜质体。4.惰质组,木质纤维组织经丝炭化形成,仅能生成少量天然气,基本无生油潜力。
★元素比与生烃潜能:生烃潜能高的干酪根,H高O低,H/C高,O/C低;生烃潜能小的,H低O高,H/C低,O/C高
★干酪根类型:
  ★I型(腐泥型):H/C>1.51,O/C<0.1,聚芳香核和杂原子键含量低,少量氧,高产石油。
  ★II型(腐殖—腐泥型):H/C=1.0~1.51,O/C=0.1~0.2,聚芳香核、杂原子酮和羧酸基团,酯键丰富,大量中等长度的脂族链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含有硫,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微生物成因。
  ★III型:H/C<1.0,O/C=0.2~0.3。大量聚芳香核,杂原子酮,羧酸基团,非羧基氧丰富,脂族链很少。陆地植物的木质素、纤维素和芳香单宁成因,产天然气。
  ★IV型:H/C=0.5~0.6,O/C>0.3,基本没有生烃潜力。
·研究方法:
  ·化学分析法:1.氧化降解;2.氢解;3.热解;4.差热分析,热重分析;5.官能团分析。
  ·物理分析法:1.电子衍射和X射线法;2.红外吸收光谱法;3.核磁共振(NMR)波谱分析法。
  ★优缺点:
    ★光学检验:优点:能通过干酪根的形态、颜色、透明度、透光性等特性,直接观察、确定,受热演化影响小;缺点:无法全部观察,代表性有误差,对于无定形无法精确鉴定。
    ★元素分析:优点:正确反映干酪根元素组成及性质;缺点:受热演化和地表风化(氧化)的影响较大
————————————————————
第五章 干酪根的热演化与油气生成
·化学反应种类(温度是主要动力):1.催化裂化(有催化剂参与);2.热裂化(单纯温度作用)
★裂化反应的机理:干酪根或者其他高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生成较轻的烃,由于每一个键都包含有一个电子对,所以C-C键的断裂基本上有两种方式,均等断裂(断裂过程中每个C原子获得一个电子,趋势是由直链烃生成直链烃,通常不发生骨架重排)和不等断裂(断裂时两个电子转移到了一个C原子上去,产物以支链烃为主)
·性质变化
  ·元素成分含量:(随温度加大)C含量减少,H、O含量减少,脱氧,失氢,富集碳,原子键断裂自身H/C大幅降低,O/C小幅减少,C-C断裂
  ·基团结构变化(无视掉,考出来倒霉)
  ·自由基浓度:小-->大,-->最高,-->下降,热失重有规律地减少,(13C)同位素增加,排出的烃由较轻的同位素组成
  ·镜质体反射率:Ro<0.5%-0.7%成岩阶段,未成熟;0.5%-0.7%<Ro<1.1%-1.3%深成阶段,低成熟到成熟;1.1%-1.3%<Ro<2%深成阶段后期,高成熟;Ro>2%准变质阶段
  ·颜色:黄-->褐黄-->褐-->黑;荧光性:浅(强)-->深(弱)-->消失
★干酪根的热演化和油气的生成
  ★沉积有机质的演化阶段:1.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生物-->胡敏素-->干酪根,C-O断裂,C-S断裂,然后C-C断裂;2.深成作用阶段(成熟阶段):干酪根-->MAB-->油、气;3.(准)变质作用阶段(过成熟阶段):油-->气,固体炭质残余物(有机质耗尽)。
  ★干酪根热降解机理:1.在干酪根向沥青质转化阶段,解聚作用是主反应,主要沿活化能较低的杂原子键解开,产物为沥青质;2.沥青质向胶质转化的阶段,氢的再分配起着重要作用,一部分产物富含氢,多具链状结构,另一部分产物贫氢,芳香度和缩合度增高;3.胶质到重质烃阶段,特别是到轻质烃阶段,解聚作用消失,代之为热裂解作用。
  ★干酪根-->沥青质-->胶质-->重质烃-->轻质烃,实质是有机质中的氢的再分配和碳的有序化
·干酪根类型对于油气的影响
  ·I、II型干酪根生油潜能大于III型,腐泥型以生油为主,同时有凝析油和湿气,腐殖型(包括煤)以生气为主,少量产油、凝析油,门限温度不同
·随深度变化,各成分和特征的变化(深度增加)
  ·正构烷烃:1200米以前浓度很低,1200米到2200米增加迅速,2200米以下产量迅速下降,3000米最低
    ·主峰碳数和碳数范围和奇偶优势:主峰碳数和碳数向低碳方向移动,奇偶优势由锯齿状曲线变平滑,均一,OEP、CPI趋近1
  ·异构烷烃:随成熟度增高,高分子异构烷烃减少,异戊二烯烃增加,姥/植比先增加,350℃后减少,异戊二烯烃/正烷烃降低
  ·环烷烃:环数降低,甾烷、藿烷由生物成因构型向地质构型转化
  ·芳烃:芳香环增加,环烷烃减少,环数下降,芳香环数增加
  ·异戊二烯型烷烃:Pr/nC17、Ph/nC18、(Pr+Ph)/(nC17+nC18)随成熟度增加而减小,高碳数异构烷烃比低碳数异构烷烃的值下降,姥鲛烷和植烷的异构体比例达到50%为成熟
  ·甾族:14β和17β所占比例增加,正常甾烷-->重排甾烷
  ·藿烷类:17β,21β-->17α,21β或17β,21α,17β,21α-->17α,21β,22R-->22S,Tm/Ts降低
  ·同位素:加重,但很小
————————————————————
第六章 天然气地球化学
·天然气组成:主要由气态的低分子烃(C1-C4)和非烃气体(N2、CO2、H2S)及少量到微量的惰性气体
·CO2成因:1.有机成因:有机物在厌氧细菌作用下,受生物化学降解生成大量CO2,干酪根(III型)热降解和热裂解,烃类的氧化作用也可生成;2.无机成因:(1)碳酸盐岩在高温热解、低温水解及地下水中酸性溶解可生成;(2)岩浆上升过程中,析出大量CO2。
·天然气主要类型
  ·生物成因气:指在还原条件下有机质与微生物经生物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天然气,半腐殖型和草木腐殖型有机质是主要母质,主要来自于碳水化合物。
    ·成因特点:1拥有丰富的有机质;2.缺氧缺硫酸盐的生成环境;3.温度低于75℃;4.pH值6.2-7.2
    ·化学转化步骤(厌氧):1.微生物作用下,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蛋白质、脂肪、核酸水解;2.由产氢细菌、产乙酸细菌将它们降解为乙酸、甲酸、CO2和氢;3.由产甲烷细菌将乙酸、甲酸、CO2及氢,甲醇、甲胺等转化为甲烷
  ·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有机母质在该带形成自生自储的天然气,以偏腐殖型母质为主。
    ·温度不高,压力相对小,构造应力及粘土矿物等催化作用活跃
    ·主体上以甲烷为主,非烃气体以N2和CO2为主
  ·油型气:腐泥型天然气,I型和II型干酪根生成,早期生成的油也可裂解生成,沥青也可
  ·煤成气:1.煤化作用各个阶段都有可能产出;2.具有普遍性;3.不一定是干气,但是比同阶段的腐泥型气有更多干气成分;4.生气量大于生油量;5.沉降型、沉降抬升型;6.母源类型;地质作用因素、成烃演化阶段等都很多
  ·无机成因气:指不涉及有机物质反应的一切作用和过程形成的气体
————————————————————
第七章 石油的化学组成
·石油:是指从地下开采出的多组分混合物。
·元素组成:基本有C、H、S、N、O
·原油的一般性质:黄色、褐色乃至黑色的可燃性粘稠液体,常与天然气并存,烃类和非烃类的复杂混合物
★天然气与原油基本性质的差别:1.天然气产出类型具有多样性,可聚集成游离的常规气藏,又能形成多种非常规气藏;2.天然气的分子量较小,结构较简单,原油的分子量大,结构也较复杂;3.天然气分子长度和有效直径小,密度低,易被压缩、膨胀,扩散能力大,水中的溶解度大,碳同位素的分馏作用显著
·馏分:分馏石油、煤焦油等液体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蒸馏出来的成分。
·馏程/沸程:每个馏分沸点的范围。
·石油的类型:与有机质的类型、热演化程度和成藏后的次生变化有关。一般正常原油的形成与有机质成熟阶段生成的油气有关,轻质原油与有机质在高演化阶段的生油有关,重质原油与低演化阶段或成藏后的生物降解、泄漏等因素有关。
·化学组成:烃类:烷烃、环烷烃、芳香烃;非烃:含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胶质,沥青质。
·石油随深度增加:密度下降,含硫量降低,异戊二烯型烃、甾、萜类化合物减少
·油气形成后的演化作用
  ·热变作用:又叫成熟作用或热蚀变作用、变质作用,主要是在地热作用下发生的。向着分子结构更稳定、自由能降低的方向演化
    ·石蜡烃为碳链的断裂;环烷烃为脱环作用和石蜡化作用;芳香烃为缩合作用和去烷基作用
    ·最终理论产物是甲烷和石墨
    ·石油比重降低,甾烷旋光性降低,轻质组分增加
    ·靠研究储层的地热史和孔隙中的沥青物质来区分。
  ·脱沥青作用:指石油中溶解大量C1-C6范围的轻烃时,使重质的或中等比重石油中沥青质沉淀出来的作用。
    ·结果:使石油的比重下降,重质组分下降,轻质组分增加
    ·轻烃来源:源岩中运移,或者储层石油热变产生。
    ·条件:1.气体必须溶于石油之中才能起作用;2.石油比重与其气油比呈反比关系。
    ·比重分异:指油藏中石油的不同组分,因比重差异,轻组分向上富集,沥青质等较重的组分向下富集,造成油藏石油呈上轻下重分布。
  ·生物降解作用和水洗作用
    ·生物降解作用:指微生物选择性地消耗石油组分的作用
      ·条件:有运动水的存在(地表渗入水或压实水);油-水相接触;运动水中有机养分和溶解氧充足;微生物存在;温度适合;石油中无H2S
    ·水洗作用:指未饱和的地层水选择性地去除石油中某些易溶组分的作用
  ·氧化作用:1.需氧氧化;2.厌氧氧化
  ·硫化作用
·油气运移
  ·运移烃:从源岩中排除的烃;残留烃:未从源岩排除的烃
  ·排烃方向:指向相邻的孔隙-渗透性岩层,主要靠烃源岩-储集岩间流体压力差
  ·排烃系数=排除的石油/(生成的石油+未成熟的石油)
  ·油气生成的地球化学过程对排烃的影响:1.油气大量生成,形成源岩异常高压,有利于排烃;2.油气大量生成是造成油相、气相排除的必要条件;3.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生成,是造成排烃通道的重要原因。
  ·分馏作用:石油在运载层中运移时,由于油气组分与运移介质之间物理-化学作用的影响,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异作用,导致石油的组成和性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
第八章 油藏地球化学
·焦油:富含沥青质的原油(超重油)
·焦油席:油藏内一种特殊的石油非均质现象,在采油过程中发生脱沥青作用,造成低渗透率油层堵塞,它反映存在低渗透率的流动屏障。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
·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BSR)
·气洗作用:指外来气体对饱含原油的油藏进行改造时所导致烃类的脱沥青作用
★油藏内流体非均质性及成因机理:
  ★原油的非均质性:主要表现在原油物性(密度、粘度)、油气比、原油族组成同位素组成,原油分子组成等在空间上规则和不规则变化。
    ★外部成因:同一油源、不同时代生成的石油;不同油源的石油,形成环境不同,成熟度不同,运移分馏作用不同
    ★内部成因:油藏内水解、生物降解、重力热蚀变作用,流体-岩石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储层孔隙度、渗透率,油藏构造、地层特征差异,水流方向、油层表面化学等。
  ★气的非均质性:与油有相同的差异,但由于气扩散作用强,可能差异相对较小,但非均质性肯定是存在的。
  ★水的非均质性:水流方向、水压梯度、水化学成分,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等同样存在非均质性。
  ★机理:油藏内流体的混合作用形成的非均质性取决于不稳定流体的规模和油藏渗透性结构。如果垂向上存在地质屏障,将阻碍流体的混合作用,就会出现垂向变化的不连续性,从充注期间继承下来的差异可能保持相当长的地质时间。
  ★非均质性表现了区域性和油藏范围内的地质信息,可用来作为区域勘探、油藏描述、评价和开发油田工作的研究(参考)基础。
————————————————————
第九章 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步骤:1.将有机质从岩石中分离出来;2.用不同分析方法(仪器)对组分进行分析
·有机质的抽提:从岩石中分离有机质的方法,用有机溶剂将有机质萃取出来。抽提出来的物质是沥青。
·MAB:用苯-甲醇-丙酮三元溶剂提取出来的物质。
·色谱法:
  ·相:指一个体系中某一均匀部分。固定相:指具大比表面积的部分。流动相:携带有待分离的混合物流过固定相得部分。液相分析:用液体作为流动相的分析。气相色谱: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分析。
  ·柱色谱:1.固定相装填在金属管或者玻璃管内,叫填充柱色谱;2.固定相附着在管内壁,中心是空的,长十几米到几十米的毛细管称为空心毛细管色谱柱。
  ·薄层色谱:将吸附剂研成粉末,再压成或涂成薄膜,然后将样品溶液在其上展开以达到分离的目的。
  ·吸附色谱:用固体吸附剂做固定相,利用对混合物中不同物质的吸附性差异达到分离的目的。
  ·分配色谱:利用不同组分在给定的两相中有不同的分配系数使之分离。
  ·主峰碳:指相对百分含量最高值的正烷烃碳数。
  ·热解:指通过加热使一种化合物转化为其他化合物的变化过程。
·质谱法:以研究分子量和离子化分子碎片来认识分子结构的现代分析技术。
————————————————————
第十章 油气地球化学的运用
·有机相:类似于沉积相,可跨越时间而不受地层或岩石单位的局限。从三个方面来确定:有机质含量,原始类型、数量,有机质来源和沉积环境
★油源对比
  ★基本原理:运用有机地球化学的基本特征,合理地选择对比参数研究油、气、源岩之间的相互关系
  ★含义:1.原油与原油对比,一般说来,同源的油(气)性质是相似的,不同源差别较大;2.在油-油对比基础上,进行油(气)与母岩间的对比(气-气,气-油-岩)
  ★主要对象:1.源岩中不溶的干酪根;2.可溶的沥青;3.石油、天然气
  ★参数选择原则:1.选择演化、运移和后期次生变化中较稳定的特征化合物;2.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油气采用不同的对比参数;3.减少次生因素的干扰,尽量采用系列化合物的分布及相对比值;4.单一参数对比总有局限性,任何对比值应因地而宜,采用几种系数组合进行,充分考虑地质、构造及岩相等资料;5.广泛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研究对比参数之间的科学性。
  ★对比指标:1.物性和族组成烃类的总体性质不如化合物,化合物不及分子组成;2.一般分子不及稳定性高的分子;单个分子的含量不及分子的相对丰度;3.次生变化引起的反映成因组成和性质不及原生的反映成因的组成和性质。
  ★具体指标:1.正构烷烃;2.轻烃组成;3.类异戊二烯型烷烃;4.甾烷和萜烷类化合物;5.碳同位素;6.红外光谱资料;7.芳香族化合物;8.族组成。
·生油量计算:
  ·有机碳法:Q=h(厚度)*s(面积)*d(密度)*c(有机碳)*Ex(转化系数)
  ·沥青法:Q=h(厚度)*s(面积)*d(密度)*B(沥青“A”)*Bx(转化系数)
  ·Erdman法:生油量=残余有机物*(正构烷烃(原始)/有机物(原始))*(OEP(原始)-1/OEP(实测)-1)*100/残余油中正烷烃
  ·热解参数法:q=(C原*Cp/C)/0.083*1000*M*d,C原=C残/1-D
  ·TTT法:K残=1.22C-A,Q单=(β/1-β)*K残,Q已=Q单*S*H*D
————————————————————
第十一章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简称化探,也叫做地球化学测量,是寻找油气藏方法中较为直接的一种方法。研究的是油气藏中尤其遭受分散破坏时所发生的地球化学变化,并以这些变化为指导寻找油气藏。分为两类:地面化探和地下化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20: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缩印出来就太占地方了,而且拿一大沓也找不到……还不如用手机,解决一切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20: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OTZ
相关知识忘光了


这其实是大一大二的考试吧,大四还用考什么试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20: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不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21: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翠翠好久不见了……

就是大四考试才这样……现在的老师很X蛋

是石油有机地球化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21: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LZ不要让我的眼睛患上短暂性选择失明好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21: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东西每打开一次都消耗我20多k流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22: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东西每打开一次都消耗我20多k流量…
cuicuicui 发表于 2009-11-3 21:54

300m的就不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22: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化学不懂,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22: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为广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22: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会直接放手机啊……放这里吓唬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22: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长谁去看啊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23: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不如放在空间(明天考试,我刚刚把资料放在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09: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由于作弊被发现的人太多,这次考试作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10: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由于作弊被发现的人太多,这次考试作废了
lmktaooo 发表于 2009-11-4 09:55
........你们太厉害了- -

改变了考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13: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周五重新考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13: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复习资料还是题目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17: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是复习资料了

如果是题目的话

这么多,开卷也搞不定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5 17: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是我考试的秘诀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Nw壬天堂世界 ( 京ICP备0502208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1397号 )

GMT+8, 2024-11-12 15:26 , Processed in 0.028448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