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w BBS 壬天堂世界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资料集合
查看: 3228|回复: 0
收起左侧

[文学] [转载]简介及简评柏拉图学说中的灵魂、自我与社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9-18 10: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於人类有「死之恐惧」,惧怕死後一切自我都消失无形,所以人们很容易形成一个希望,希望死後能以一种特别的型式存在,这种思想不分古今中外皆然,并称这种特别的型式为「灵魂」。

  但如果「灵魂」是会死亡的,那人们只是把今生的「死之恐惧」问题推给灵魂而己,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因此,哲学家很容易就产生「灵魂不灭」的想法,盼望灵魂不会面临死亡问题。

  如果相信「灵魂不灭」,那就会产生「灵肉二元论」;这是柏拉图时代就产生的想法。他认为,人的生命、肉体是处在「物质界」,而灵魂、知识是处在「理型界」。物质界往往造成美好知识与灵魂的堕落,但是通过物质界的考验後,灵魂将在「理型界」永恒不朽。

  有些人会以为柏拉图的学说有外在内在之分,例如灵魂是内在的世界,而城邦的活动就是外在的世界。但事实上柏拉图根本没有采用内外二分法,这种内外二分法是直至圣奥古斯汀时才提出的。柏拉图是唯心主义的创始者,他否定一切外在世界的东西,人的五官能感觉到的东西都是假的东西,不是真的。既然在柏拉图心目中根本不存在我们所谓外在的东西,又何来有内外之分?柏拉图认为真正存在的东西是在「理型界」的,五官能感觉到的是「物质界」假的、不是真正存在的东西。

  柏拉图的灵魂三分说认为灵魂由三个部份所构成,第一个部份是理性,第二个部份是勇气,第三个部份是情欲。

  柏拉图认为人应该受理性支配,而不应受勇气或情欲所控制。人若是受情欲所支配,不受理性控制,会处於混乱及持续不断的冲突状态,会觉得心烦意乱,不能平静。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受情欲控制的人会不停的遭受「内战」,即要忍受到灵魂三个部份的互相角力拉扯之痛苦。相反,人若能受理性所支配,自然可以享受到有秩序、和谐和协调的灵魂。由於灵魂没有发生内战,人会觉得自己是镇定而平静的,觉得自己是一个统一体,而不会觉得自我像是分裂开般。这就是柏拉图认为自我统一的重要性。

  柏拉图认为道德是很重要的,而道德必须透过沉思得到,通过自省,找到灵魂的理性,从而得到一个「道德自我」。他认为人生的目标应为追求正义,正义甚至是比成功重要,一个人应宁愿生活潦倒而正义,也不要生活得富足而不正义。

  柏拉图觉得肉体有肉体上的需要,例如饮食、睡眠和娱乐等,而这些需要都是物质上的、常变的。同时灵魂也有灵魂的需要,灵魂需要的是一种秩序,这种秩序亦即理性为首,勇气次之,最後是情欲。这种需要是非物质性的、永恒不变的。肉体得到肉体上的需要就会有健康,而灵魂得到了灵魂的需要就会有道德,道德是灵魂健康美好的状态下的产物。

  柏拉图认为理性与灵魂的正确秩序是一致的,受理性支配的人,自然可以享受到有秩序、和谐和协调的灵魂。拥有理性的人没有做错决定的可能,因为柏拉图认为每个人的灵魂的理性部份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偏差的。之所以人的思想有差别是由於他们受到灵魂的其馀两个部份所影响,所以才有做错决定的可能。

  柏拉图认为拥有美好人生(Good life)的人不单看到自己灵魂的正确秩序,更应该可以认知何谓美善。美善的认知可以透过灵魂的理性部份去理解,理性够强的人自然可以认知到何谓美善。最终极、最大、最完整的美善(Good)就是团结着不同的小的美善事物(good),例如自然宇宙的正确秩序,永恒的爱,灵魂的正确秩序等。美善的认知可以指挥着人们绝对的爱与忠诚,提供人们抉择各种喜好的标准,同时不违反道德价值。人们必须透过爱才可以实践道德。

  总之,柏拉图认为人必须由理性所操控,才可以得到美好人生、完整的自我。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最成熟作品,二千多年前的作品在今天仍然具有哲学界的经典地位。他的灵魂三分说建基於灵魂的存在,根据科学的原则,要证明柏拉图学说正确,先得证明灵魂存在;如果可以证明灵魂不存在,就能证明柏拉图学说是错的,但是现今科学仍然不可能证明灵魂的存在与否。这是因为科学可以解决的问题只有是形而下者,形而上的问题,现在还得靠哲学去探讨。虽然柏拉图将灵魂分成三部份,但我们大可以不谈灵魂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把理性、勇气和情欲视之为人类作决择的三个因素,甚至改变那字眼,将灵魂视为心灵,这就可以以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这部份的理论了。

  同样科学也不可以证明「理型界」的存在,若果我们将它理解为人类在理性时思想的一面,或会叫现代人较易理解,但柏拉图的理型界却不全等同这个界定。不过,何谓理性?现代人理解的理性跟柏拉图理解的理性有很大差别,现代人会认为只要人在清醒时作的决定都是理性的,即使可能未来会後悔作错了决定,也不能说之前作的决定是不理性的,因为未来是不能预测的,未来有千亿个可能性,有很多别的因素可能影响事情最後的结果,作错了决定也无可厚非。但柏拉图理解的理性却不是这样的意思,柏拉图认为理性作的决定没有错的可能,如果决定是错的,唯一可能就是之前所作的决定是非理性的,虽然未来有千亿个不同的因素可能影响事情的最後结果,但理性的人必可把它们计算在内,预测到未来所发生的事,而作出最适当的决定。柏拉图眼中的理性有如数学上1+1=2般绝对,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只要他们是用理性去思考,都会作出同样的决定。笔者觉得柏拉图的想法太极端,甚至是不可能发生,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有同样的思想,难道世上所有人都是不理性的?倒也未必吧!

  柏拉图学说的其中一个重点是强调美好的东西应是永恒不变的;常变的都不会是好东西。因此他认为理性也应该是永恒不变的,灵魂回到「理型界」就不会再受物质界情欲的拖累。但笔者却认为这想法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灵魂回到理型界不再受情欲影响,灵魂是纯理性的,是永恒不变的,那麽即是每一个灵魂都一模一样没有分别,因为理性不会存在个体的差异。如果所有灵魂都是一式一样的,那麽笔者觉得有一个以上的灵魂都是多馀的。现代人都着重个体的异质性。

  柏拉图应认为灵魂是永恒不灭,因为如果灵魂也会经历死亡,那麽跟物质界的生命无异,是没意思的。永恒不灭大可以理解为时间上的无限延长,那麽每个灵魂在无限时间里作无限可能性的经历,必然有一些灵魂有过一些一模一样的经历,即是每个灵魂都没有分别,同样可以证明柏拉图眼中的灵魂没有异质性。

  柏拉图主张每个人都应以理性作决定,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像柏拉图所主张的去训练出理性的话,笔者会觉得世界将变得很恐怖,因为每个人都失去了独特性,每个人想的东西也是一模一样的。有人或会说,在物质界会有些跟理性不相干的事可以作不同的决定,那麽人仍然会有个体的独特性,例如有人喜欢绿豆沙,有人则喜欢红豆沙,选择绿豆沙或红豆沙都没关系。但笔者认为,如果将理性发挥到至极,一切抉择都必须要以理性决定,总会有一个较理性的选择,比方说是绿豆沙性质比较寒凉,不及红豆沙般中性,到最後连一些个人喜好的选择都会消失,所有东西都要计过算过才作决定,撇除个体的身体上所致的差别,那麽所有人想的东西都会一样了,有此必要吗?

  柏拉图相信物质界的所有东西虽然是假的、被扭曲的,但都总算是完美的理型界的倒影,所以每种在物质界的东西都总有其理型(Form),那麽笔者相信如果根据柏拉图的想法,即使是排泄物一类厌恶性东西都有其理型,笔者的想法有点像道家的哲理「道在屎溺」。如果屎溺排在食物之类别,固然是差劲顶透。但屎溺也总有其理型,例如胃出血会疴黑屎、霍乱会疴水等,屎溺的理型一定不会是上述的类型。或说灵魂不需饮食,那麽理型界哪里来有屎溺,灵魂要饮食与否不能以经验证明,笔者觉得这个例子或者未必恰当,但古人可以为茅厕作出典雅的厕联,佛洛伊德想出「肛门期」、「阉割恐惧」等概念,中医竟用「人中白」、「人中黄」这些东西入Yao,这统统都可以作为化腐朽为神奇的例子。笔者认为柏拉图的想法或者是很乐观的,因为这可以引伸出每种东西都总有其美好的一面的概念。

  上述所讲的都是个人的层面,柏拉图的「理想国」其实是美好人生的投影。他认为国家应该同样需要有正确的秩序,理性为首,勇气次之,最後是情欲。理性的人应当统治者,负责政治,是作决定的人,勇气最强的人应该作为士兵,情欲最强的人应该为国家提供食物、衣服和日用品等东西。如果全部人都不是绝对理性的,柏拉图会觉得应该找一个当中最理性的作为统治者。但是如果真的要实行柏拉图的政治制度,那麽如何去令大部份的人相信那个人就是最理性的人?况且也很难证明那个人的思想最理性的,不能证明,就不能叫人信服,这是现代一般人的想法。假如真理只有少数人能够掌握,那麽即是绝大部份人都不理解那些少数人所想的东西,如果要由那些少数人当统治者,那麽大部份的人民都不知道为何统治者要行那些政策,笔者认为人民自然会产生疑心,政权也难以稳固,因此这种制度可能是失败的制度。

  柏拉图认为人们有各种的需求,没有人能够自给自足。在社会中,每一个成员都为别人服务,也接受别人的服务,当中意味着一个劳动分工和工作专业化的原则。柏拉图将美好的国家视为美好人生的放大,笔者觉得未必恰当,正如早期社会学家简单地将社会视为像人体般的有机体一样,犯上相似的错误。社会远比人体复杂,而且单单以结构、功能和病态等理论来解释社会,会有不足之处,不能正确解释所有社会现象。

  笔者认为柏拉图太执着於永恒不变就是好的事物这个概念,这样会使柏拉图太着重於人天生的本性,他认为不同人有天生不同的天资,因此使人必须做某些种类的工作才能发挥其本质,他否定了人有多才多艺的可能。

  一般人会认为教育就是将知识灌输入人的脑袋,但柏拉图则认为教育其实是令人们记起忘记了的知识,知识只是练习或习惯得来的。人肉体上的眼睛只可以看到现实世界中的假象,要看到最终极、最大、最完整的美善(Good)则必须透过灵魂的「眼睛」,而要灵魂的眼睛看到何谓美善,则必须透过教育训练出来。即使柏拉图鼓励教育,但笔者认为这亦只不过是以「发掘天才」的理念去作教育,而不是以「作育英才」的理念去作教育,这种太着重先天而视後天为较次要的思想在现今世代未必可取,现代社会学的想法是社教化才是创造人格的最重要因素。

  柏拉图认为道德即知识,它意味着,无论对於个人还是对於国家,好的生活是客观的。由於是客观的,因此不是多数人或民众认为是对就是对的,柏拉图是反对民主的。他甚至说:「除非那些正确且真诚地遵循哲学的人获得政治权力,或者有政治控制力量的阶级因天启而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将不可能目睹到较好的日子。」一个了解「好」的人──哲学家、学者或科学家──应该在政府中拥有决定性的权力,他所以有这种资格,仅仅因为他有知识。只有将权力掌握在这些人的手中,国家才有希望──因为这些人了解一个完善的国家所需要的工作是甚麽。但似乎柏拉图由始至终都忽略了一个问题,他崇尚的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他轻视,甚至不理会变化的问题。当人民把权力交予少数的人,人民就得听从那些少数人,即使要反抗也没有胜算,因为权力已不在自己一方,但人会变的,没有人可以保证少数哲学家得到权力後不会变质,万一统治者变成暴君行暴政,那怎麽办?

  无疑柏拉图道德自我统一的学说是後世自我的内在化过程的先决条件,亦是最早对自我问题作深入研究的学说,没有柏拉图的自我统一,就不能发展至现代对自我的观念。後世的发展都是以其作基础。不过笔者认为虽然柏拉图心思慎密,其学说至今仍具古典地位,但其学说亦有其弱点,亦受到很多後世学者的批评。至今人类社会似乎仍未尝实践过其学说发展出「理想国」政治制度,或者有人类社会曾经尝试实行,但也不能成功实行,笔者觉得他的理想国,顶多也只可以作为韦伯提出的「理念型」社会,将之与经验上的社会作比较。


作者:思歪


参考:

柏拉图, 《理想国》

Charles Taylor, “Sources of the Sel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Nw壬天堂世界 ( 京ICP备0502208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1397号 )

GMT+8, 2024-5-18 11:57 , Processed in 0.01235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