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w BBS 壬天堂世界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资料集合
查看: 1973|回复: 0
收起左侧

浅论偶像崇拜在动漫文化中的体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9-27 03: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STAGE1 原作者liman9172



倘若批评家吹毛求疵的话,定会对我的论题提出疑问:“既然表达的是同一种意思,为何不用《动漫文化中的偶像崇拜》,而要以对比之下句式复杂得多的介状结构开题?”或许前一种标题并没有歧义,但后一种表达方式显然更能准确地诠释“偶像崇拜”与“动漫文化”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实质关系。

当代文化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互相交叉、相互影响、彼此渗透——譬如酒吧文化,人们把它独立出来研究的时候往往要和小资情调、感性文化、一夜情现象等等相结合,才能探知这种文化的全息影象。动漫文化是一个横向归结的概念,它是属于一个年龄段的、在小圈子内流行的狭面文化;而偶像崇拜也即“时尚迷信文化”是全人类共有的,属于纵向文化现象,它在我们长辈的行为里表现为英雄(领袖)崇拜,在大众生活中体现为明星崇拜,在东西方宗教系统中则是对神的顶礼膜拜、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圣化与灵化色彩。所以,崇拜现象仅仅是动漫文化中的一个剖切面,正是因为动漫文化的特有属性对青少年崇拜心理的渗透,以及动漫世界的人物角色们以生俱来的魅力跟偶像形象的天然对应,使它有着与其他领域的明星崇拜不同的特点。

偶像崇拜为我们提供生活的理念、想象以及乌托邦,它实际上是追随者的样板体验,一定程度上是崇拜者内心深处诉求的体现。在这里我们粗略地把动漫文化中的偶像崇拜现象按照对象分类成三部分:

第一类是对动漫制作人员的崇拜,如漫画家崇拜、动画监督崇拜、插画家甚至作曲家、CG制作人员崇拜等等。由于偶像生活在现实中,所以具有这种崇拜感的动漫迷的话题往往趋向于创作讨论,显得较为理性。在有志于为动漫事业献身的人群里,这种崇拜倾向比较普遍。

第二类是对动漫作品中的角色的崇拜——崇拜对象不属于我们所在的时空,因此这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情感在虚拟世界中寻找的对应模式,崇拜者是单纯的甚至是怀着厌世感对待现实生活的,这类人占了动漫迷人数的绝大部分。他们选择对构建在线条和文字中的彼岸泽国的向往,说明了主体的逃避倾向;尽管有时候他们是纯粹地拜伏在动漫角色的人格魅力之下,但持续的痴迷却正好证实了其接触面的狭小、自发抵制现实的情绪。而且,这种现象可以一分为二,轻度患者通常是多项选择性地树立自己的偶像,他们可以喜欢樱木花道,可以喜欢藤原佐为,还可以喜欢绯村剑心,崇拜在他们心里并不单一且没有冲突。这种人实际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崇拜者,他们往往仅是喜爱并表现出来而已。第二种是真正对动漫偶像敬若神明的人,他们将自己的主体性交付给对象,让它的性格重新编排演绎自己。他们疯狂地收集关于偶像的所有周边物品,学习其行为举止,跟别人的言论里会不知不觉地扯到偶像上来——这时候往往虚拟世界中的偶像们所完成的就是他们自己的理想,当他们觉得无法企及时便把有能力者神化,出于这种心理,他们甚至不容忍对“神”的一点点冒犯和亵渎。所以,cosplayer一般是第一种泛爱的动漫迷,真正的崇拜者是会跟偶像保持距离、保持仰视姿态的。关于这两类人的话题,从论坛上不难总结出,他们都是感性的,热衷于讨论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没有成为批评家的自觉性,是一个绝对的读者。

最后一类是对声优(即配音员)的崇拜。我将这种现象独立成一类进行分析是有根据的,请不要惊讶。声优恰好是处于虚幻与现实之间的边缘性人物,一方面她们赋予角色以生命的声音,另一方面她们又是现实中独立的个体。声优爱好者不仅仅是恋声僻,而且在生活中极有可能是个妥协者。当一个动漫迷发现自己喜欢声优更甚于角色本身时,那往往意味着他已经明白了在虚拟世界中逃避的荒谬性,但是又不愿意回归现实,于是便选择折中,对两种属性都具有的声优崇拜成了这种心理困境的表现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声优爱好者往往平均年纪比第一二类要高的原因。在具体表现上,由于声优跟流行歌手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形式上是正宗的明星崇拜模式。


当然以上的归类只是泛泛之谈,实际上这三类是可以互相转化和共同寄生的。一个动漫迷的历程通常是崇拜一部作品里的某个角色,然后将这种情感扩展,或者喜欢上别的作品中具有相似品质的人物,或者喜欢上作品的作者、角色的声优等等。因此动漫迷的崇拜是复杂的多元的不可解的,试图以方程式的解答分析偶像情结的形成,只能得出片面的、自欺欺人的结论。

但起码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那就是动漫偶像崇拜的时空维度极其狭小。无论是线条作品、笔下角色、声线音色还是创作者本身,他们所具有的空幻属性始终阻止(妨碍)了与崇拜者之间的交流。传统的明星崇拜文化理论认为,明星和大众之间的关系其实是由大众对明星的仰视和明星对大众的俯视所组成——然而“存活”于油墨线条中的人物如何与读者产生互动?实际上我们所感觉偶像对自己的感召力是“虚视”——更残酷地说是“无视”,所有被感染的情感源自我们内心,最终到达的也只会(只能)是我们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动漫文化中的偶像崇拜比歌星崇拜球星崇拜更虚无缥缈、更会麻痹摧毁未成年的心智、更需要接受批判。所以动漫偶像只是一个中介物,是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在没有勇气迎接现实社会之前的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庇护伞。仅此而已。

有的人会说,偶像崇拜可以指导生活,由此看来动漫文化里的崇拜并非一无是处。的确,能作为偶像被崇拜的动漫人物角色都有其闪光点(心理变态的除外),青春、热血、朝阳、大海(沸腾状)……可笑的是,我们往往把这种所谓的精神寄托当作空悲切的谈资,极少将其引入生活,更不要说高于生活了。习惯了在课堂上看漫画,还可能有心思喊出口头禅式的口号学习么?要说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现实中的英雄们不更具有号召力么?为什么我们偏偏选择了动漫作为话语源头和理想依托?

动漫文化不是逃避现实的掩体,偶像崇拜也不是辟邪的神符。我们不应当压抑青少年追求自我的个体意识,可一经放纵便骑虎难下。同样地,这篇文章也无法给个总结性的结尾,如果我们已经看到了现象的实质,那么该如何是好?



参考资料:
1、《障碍与认同——当代中国文化问题》,葛红兵著,学林出版社。
2、《对话——文化壇变与中国命运》,阿正编著,西苑出版社。
3、《论人的天性》,E.O.威尔逊著,林和生译,网上下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Nw壬天堂世界 ( 京ICP备0502208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1397号 )

GMT+8, 2024-11-24 21:02 , Processed in 0.016329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