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w BBS 壬天堂世界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资料集合
查看: 1793|回复: 0
收起左侧

[文学] 说文篇——说说文学、文坛、文人、文化

[复制链接]
风光旖旎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7-15 19: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与字的冤家情结
    谈文学,岂可省略文字。千百年来,文与字的纠结始终没有被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所谓文字,就是有文有字。至于文与字谁比较重要暂且不讨论,但是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文与字,两方面都缺失不得。有形无骨,未免陷入寻章摘句的圈套,被嗤为老雕虫;有骨无形,未免无所依附,稍有不慎,就会卷入“一三境界貌似”的纠纷,被嗤为土俗不堪。所以,鄙人认为,文字固然要内秀,外面也不容忽视。有人戏说,名著就是看不下去但必须硬着头皮看下去的书。我想,如果能在名著这道名菜上添一味外香,想必不是坏事。
关于小说的战争
    什么是作家?什么是小说?这是个看起来没有悬念的问题。但,越是没有悬念的东西,越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人为什么叫人”------
    记得有个大师说过,没写过小说的人不能算是作家。这样说来,作家就是写小说的人。真的是这样么?
    什么是作家?我愿意再次望文生义地认为“作家就是作文者,文心者”——写文章的人,就是作者。这是白纸黑字,众所周知的事情,是定义啊。如果用心写文章的人算不上作家,那谁还算得上作家?仅仅写小说的人可以算作家?胡闹!
    什么是小说?现在文坛有人评判说,小说就是纯粹的没有是非对错的小说,是为了小说而小说的艺术小说,说是现在写小说的某些人动不动就一大堆是非对错的议论,俨然一个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社会学家、杂家,就是不像小说家,说小说是最单纯的东西,复杂了就不是小说了。
    这话倒是也有几分道理。但是,小说原本就有哲理小说、情爱小说、武侠小说之分,小说家本来就是应该是个杂家,比如《红楼梦》的作者。虽然我也不喜欢老是听人家告诉我说这部小说说明了什么,那部小说体现了什么,但也不能说人家小说不是为了说明什么呀。我就奇怪了,小说不是为了说明什么,那它为了什么?
“文”之四境——真善美奇
    做文章,关键在于真善美奇四字;鉴赏文章,关键还是在于真善美奇四字。文心者,必定是文行者。
    真,就是真实, 深刻 ,本质;善 ,就是要有悲悯之心,要有人文关怀 ,要原谅;美,就是突出人性 ,书写纯真与唯美;奇 ,就是与时俱进,与众不同,有震撼力。
    就以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新闻媒体(笔者)的报道为例。大家都知道,文以载道,媒体对这次地震的报道是相当成功的,对拯救生命,传播精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这次地震报道中,新闻媒体本着悲天悯人的情怀,设身处地地报道地震灾难中的死伤和救援,报道灾区人们是怎样自力更生怎样相互帮助的美好人性,发挥了“公开性”这一重要功能,增加了监督的渠道和力量,推进了民主进程,更好的实现了公正性,激扬了良心和正义,激发人们的同情心仁爱心,提升了民族凝聚力,使弱小的生灵人类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灾难毁灭了物质与肉体的时候,为灵魂与精神的建设提供了场景,稳定了人心,拯救更多生命。
    在这次地震报道中,博客、播客(视频分享)和即时通讯工具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据统计新浪、腾讯、网易、搜狐等发布博客抗震救灾文章233万篇,点击量为23.6亿次,跟贴1260万条,论坛发布贴文149万条,点击量2.3亿次,跟贴760万条。在这里,大量如实的文字报道以及生动的图片等,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广泛和快速的传播。有人评价,中国互联网正在展开WEB2.0抗震救灾行动。这就是与时俱进,利用最新最先进的事物,深刻震撼了国人的心灵,大大激扬了国人的同情心和慈爱心。
   总之,在这次地震报道中,媒体把目光投向了灾民的与大众的努力,而不是政府的报告;而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人性的美,而不是对谁的指责。于真,我们看到了本质与真相;于善,我们看到了关怀与希望;于美,我们看到了人性与和谐;于奇,我们看到了前进的路。真善美奇是文章境界不可或缺的四方面,也是人生境界不可或缺的四方面。
二流三流不入流的现状
    如果要给现代文人——或者说作家,分出个高低的档次。据我看来,那些已经出了名和那些正在出名的作家可以归入二流,大概占二成;那些自以为在文学上稍有见解小有成就等待出名路途尚且遥远的写手应该归入三流,差不多占三成;而剩下的就是微不足道和问鼎文坛丝毫插不上边的大多数,占五成。
    看过上面的文字,想必有人会问——是不是搞错了?一流的作家呢?躲哪里去了?
    躲哪里去了?躲历史的角落去了!首先,一般来说,人类在感情高潮或者信仰虔诚的时候,会出现语言的丧失。比如,代表基督徒虔诚度的《圣经》,言语就相当简单,简单得恨不得只用“阿门”(向祈祷中的誓言和律法的咒诅应以阿门,是愿意负起所承诺的一切后果。旧约诗篇中,作者在祝祷或赞颂前后,加上阿门,是说明自己对祷文或颂词,具有确实的诚意)两个字彩排;邂逅生命中的那个人,千言万语只能在口头打架,不知装傻还是真傻,而在热恋中的人们,一个眼神一个拥抱就能代替所有,什么情书情诗的全是多余;当你陶醉在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时候,什么样的赞美都纯属亵渎。一流的思想遗失在梦里,一流的文字空泪逝,一流的生活不在尘世,古今皆然。其次,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像文学特别是纯文学这样凝重的东西显得太沉重了,只有渲染以浮躁,附带上时尚的包装,经过精美的装饰,直到文学成了附带,文学才能浮出水面。这是文学的尴尬,文坛的尴尬,当然也是文人的尴尬,但也是现代文学所谓的出路。一言以概之:现代文坛没有一流的作家,现代的文坛容不下一流的作家。
二人为天——美女专家时代是非论
    一个二字加上一个人字,就是一个天字。天是什么意思?我愿意望文生义地相信——两个人牵着手,就是个天地,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就是一种完整,就是天——可以称之为支撑说。但是,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两个人互相吹捧,把彼此吹上天,彼此就都成了天——天才,暂且称之为吹捧说。现在就让我们谈谈这吹捧说。
   现在有一个地球人都意识到了的现状:满大街都是专家、大师、天才和美女。经常听到有些人——特别是男的抱怨说:现在美女都成了女子的代名词,只有是个女的,都得尊称为美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专家和美女的泛滥呢?很难说,因为原因很多。但是,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高修养的追求,例如绅士风度。
   有这么一个真理,赞美别人就是赞美自己。“水至深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嘛,宽以待人的他人意识就更是理所当然的了。而现在颇为新潮的礼仪更是教会大众如何“懂礼貌”,所以呢,你不喊我美女不是明摆着对我不友好么?你不叫我专家不是明摆着对我有偏见么?是的,赞美别人,这叫人文关怀,这叫修养。不就是夸人嘛,不就是给人戴高帽嘛,反正又没什么损失,不夸白不夸,反正这世界已经那么多专家、美女了,多他(她)一个也不多。于是------
   我并不是说不要追求高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但是我总觉得现在所谓的文明有点异样。
不厚道的谦虚   
    也许中国在大家心目中是个中庸的国家,是个容不下狂人的国家,所以文人常常以谦虚示人,而我们的文坛则他人意识泛滥。
    谦虚,显得我们厚道——厚以载道?其实,恰恰相反,我可以不客气地断言——文人的谦虚,往往是不厚道的。有这样一句话:当一个文人把另一个文人抬举到过高的地步,是用以显示他对文坛的不满。有这样一个现状:壮志难酬的人才史书上从来不出现稀缺,怀才不遇的故事历史上从来不出现断层——以此全方位地展现了文人的自怜。是的,不满与自怜构成了文坛的两道独特风景线。文人基本上是自古相轻的,而又常常异乎寻常地相互友好微笑,这里面当然不乏真诚,当然也不乏病态——或者是吹捧说的附属品,或者是笑里藏刀的不满自怜。木仓打出头鸟,所以文人学会了自我贬低,然而骨子里却是相当得自尊的,甚至一不小心就自尊到虚荣的地步,以至于模糊了重心灵与重脸面之间的界线——你说我好面子,难道你敢不要脸?敢么?大家都不敢,所以有事没事都不可避免地受着刺激,有必要没必要的,什么都来计较一番。文人习惯自我贬低,然后在自我贬低中暗地里提价——提高自己的身价——这是低调的作风,也是低调的功用。这有点不厚道,有点让人无语。无语,因为无可奈何。
    一切功劳归于组织,归于人民——这是他人意识的一种表现,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客套文明——用客套来演绎文明。这本来是一句无关紧要,人们早习以为常的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到今天还没能把它习惯。总觉得它多少显得有些违心,有些病态,或者说觉得它有引发病态的特异功能。
    据我所知:不厚道的谦虚,甚是影响文风——文人之风,文坛之风,文学之风。
力不从心的教化
    文以载道:文学是用以教化的根本,文坛是用以教化的关键场所,文人是用以教化的重要载体,负责传承文化,以教化人。教化,使人成为人;教化,使人不愧于为人。然而,教化却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南辕北辙。说句大逆不道的话:中国的教化不算成功。
   最近发现,国家在网络文明上做的努力“颇有成效”——特别表现在QQ空间的文字发表上。例如,某某词语犯了政治敏感——比如某些人的名字(想来忌讳是个好传统,否则何以风行至今),不给显示 ;某某词语有黄色嫌疑(当年某某小毛孩用如果造句,被老师——人类有“好为人师”的传统,嘲笑犯了分裂罪;今天,老师却习以为常地把XY(Z)当作X(YZ)大兴“文字狱”。时至今日,《金瓶梅》居然还是禁书,我就奇怪——那满街的黄色录像怎么没人那么积极去禁它一禁),不给显示;某某词语非法(词语也要身份鉴定,真够先进,真够人文的),发送失败------
     千百年前,“王莽改新”招人耻笑,今天的教化就真见得高明?我看未必。
    《色戒》想说明什么?色易戒,情难防?它的初衷我不知道,反正效果是有目共睹了——指引犯罪,鼓励纵欲。人们没学会戒色,倒是把情戒了,彻底投向色的怀抱。
     媒体高度重视《艳照门》,是想指明是非,扭转风气么?反正大家只是看了一场热闹,说不定颇受启发,还跃跃欲试呢。
     至于什么文化城,卫生市的建设,还有什么高瞻远瞩的监督、视察行为,响亮得像口号,多半也就做了口号;大显形象的工程也理所当然被视为形象工程。
文学的边缘拯救
    首先,像文学特别是纯文学这样的东西历来是凝重的(我的意思是——文学是很让人纠结很让人不堪的东西),它的凝重体现在追名利逐与微土草芥之间的纠结上——追名逐利,确有自取其辱之嫌;只是微土草芥,又如何免辱于人世间?是的,这是一个永远的生存生活问题——要生活着,首先要生存着;而生存着的人,往往在生存期间不可避免地把生活默默忘却。而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这个一切简单的光速时代,名不传后世的隐(患)忧(虑)显得越发招摇。是坚守纯文学的阵地,争取鸣蝉诗人的价值,以换取死后的得意;还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让文学也走进商品时代,过把“下海”的瘾,以换取自己在所谓现代化的文坛里如樱花(短暂的美丽,永无止境的叹息)+烟花(一片天空的片刻美丽,万里长空的永久污染)般大放异彩的美丽,以及充实的物资人生?在崇尚“着眼实际,把握现在”务实之风的今天,砝码已然偏向后者。更何况死后得意的事不仅遥遥无期,机会更是相当渺茫——不被重视的文稿是否能长久保存已然是个问题?奢望其被后世知晓并且重视又需要多大的勇气?死后真的能出名么?几率多少?什么?你说你研究学问、著书立说,不是为了出名,也不需要别人知道?那为了什么?自娱?你以为你活在真空呢?
  其次,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今天的社会发展得特别迅速,一个词——光速。是的,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人类越来越聪明,当然,同时也活得越来越累,越来越不耐烦,恨不得让大脑下岗,所以出现并流行了亚健康状态以及“低估思量的华氏451度”。如果文学肆虐、文化横行?谁又能知道自己会是哪一位博学之人的攻击对象呢?所以“知识这个词已经变成了骂人的话”,留着文学让它显得纯粹,简直是往自己脸上抹屎,让它显示污秽。所以,今天的文学注定只能边缘化。
   总之,文学走在这个时代的边缘——其实文学生来就是边缘化的东西,而且一直都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绝对不是在说文学的地位高,而是在说读某些“书”是“货与帝王家”的有效手段。而新社会的重视教育,当然也不是在仰视文学,而是在仰视文凭,重视(物质)出路,说白了——重视钱途。而对于这边缘文学边缘式的拯救(比如,附带的出路),尤其“有助于”文学的冷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Nw壬天堂世界 ( 京ICP备0502208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1397号 )

GMT+8, 2024-11-20 08:39 , Processed in 0.01882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